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5个网络消费民事典型案例,涵盖了网络直播购物“假一赔十”虚假营销宣传、经营者拒绝七日无理由退货、违规过度收集使用用户隐私信息等方面,为依法规范网络消费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作为社会大众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网络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稳步提升。网络消费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网络消费领域中,商家承诺“假一赔十”却不兑现、任性拒绝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自动为用户勾选同意隐私政策导致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等问题也如影随形。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网购体验感,而且恶化了消费环境。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持续打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已是必须有解的现实命题。
网络消费深刻颠覆了传统消费模式,不良商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套路更深、花样更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仅依赖监管的单兵突进,还需要司法通过个案的公正审理,树牢为消费者“撑腰”的法治风向标,倒逼商家面对个案的警示威慑,主动践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经营理念,推动形成让消费者更加安全和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同时,与传统线下消费相比,网络消费因消费者难以对商品进行现实体验,最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影响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营造,更需要司法通过个案引领经营者诚信经营,提振消费者信心和安全感,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
在互联网时代,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关乎经济发展,关乎民生福祉。此番最高法发布的5个典型案例,聚焦网络消费中隐私政策自动勾选的新问题,对经营者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法院画出了合理且必要的法律红线,有助于避免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对消费者造成次生不当影响,从源头上筑牢了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必能夯实网络消费环境的安全基石。充分体现了以个案公正审理营造安全、放心网络消费环境的司法价值导向。总而言之,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需要司法保驾护航。司法只有精准对接网络消费发展新趋势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新需求,充分发挥“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的引领示范作用,才能倒逼经营者致力于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确保网络消费的活力不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