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祁梦竹 刘菲菲)昨天,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听取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情况汇报和我市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统计监测评价分析情况汇报。市委书记尹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水平,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民主法治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充分发挥人大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各项制度。持续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聚焦全市重大工作,有针对性开展监督,推动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密切“两个联系”,建好用好代表家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平台,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和管理监督。
会议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发展与稳定,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内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就业优先,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善之区。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深入挖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业态就业容量,积极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就业空间。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研究细化指标举措。着力推进稳岗扩岗,深入组织实施岗位开发、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行动计划,用好金融、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国家支持政策,增强企业稳岗扩岗内生动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和兜底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各区各部门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针对人口、就业、企业发展情况,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强化对各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
会议强调,建设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用好“两区”政策,统筹抓好各项工作,持续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加快优质资源精准供给,推动巡回审判机制、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联盟等重点任务落地,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务会计等优质资源聚集,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加快各类平台及功能建设,提高数据流通、跨境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域外法律查明等领域服务便利性。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协同,打造融合业态,着力提供跨领域、全链条方案。加强组织实施和政策引才,做好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办好北京国际法商融合论坛。
会议强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和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在科研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前沿颠覆性领域培育更多世界级成果。紧抓人工智能推动新材料研发范式变革机遇,突破一批制约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加强算法、模型、软件等底层技术支撑,建设一批标杆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在生产端要着眼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成果转化落地,围绕医药健康、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需求,加强关键材料研发。深挖新材料研发服务领域潜力,加速培育新业态。主动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合作机制,打造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服务端要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生态,孵化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用好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做好人才支撑。
会议要求,锚定目标任务,持续改革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要大力培育领军科技企业,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围绕新质生产力完善产业布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支撑。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等在京落户。要开创首都高水平开放新局面,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出台更多企业关切、实用有效的便利化举措。健全外资服务体系,加大走出去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为全球提供更多更好的“北京服务”。精心筹办服贸会、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加强组织领导,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能。用好统计监测结果,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补短板、强弱项。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