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尕玛多吉 傅强
行走在“世界屋脊”的壮美天地间,满眼是风景,处处是文化:高耸的雪山讲述着远古传说,奔腾的江水低吟着历史变迁,转动的经筒诵念着古老祝福……
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正以文旅为纽带,不断书写着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新故事。
守护碧水蓝天
从拉萨出发,沿着青藏公路向北疾驰,穿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当连绵的雪山渐次退后,一片湛蓝突然映入眼帘。这,是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湖水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倒映着远处的雪山和游走的云朵。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湖边游览,笑声在风中回荡。
“过去,景区内游客随意投喂、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等现象时有发生。”回忆往昔,纳木错景区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龙泉眉头紧锁,“纳木错的生态系统太脆弱了,文旅开发必须为保护让路。”
为此,景区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划分核心保护区和游览区,核心区严禁开发,游览区控制来访游客量;所有垃圾实行随产随清、统一外运;建立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湖水水质、植被变化;新能源观光车取代燃油车辆,就连厕所也采用了生态降解技术,确保污水零排放……
变化显而易见——人们发现,湖畔的红嘴鸥多了,水中的裂腹鱼群更活跃了,景区里甚至还能见到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而更大的变化,体现在当地群众的生活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不少村民加入了“护林队”,精心呵护每一片草场、每一条溪流,还主动向游客宣传“无痕游览”的理念;一些人在景区内“牵牛拉马”,还有一些村民制作的织物、唐卡等工艺品成为景区文创。
“这些举措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约2000万元,让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有了坚实的民生支撑。”张龙泉说。
“我要让更多人看到纳木错的美。”10年间,31岁的格桑扎西从保安成长为景区摄影师,他的镜头里装满了高原“蓝宝石”的四季。说话时,他眼里的光比湖水更亮……
让非遗传下去
夏日的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团结广场上,铿锵的鼓点骤然响起。一头金红相间的雄狮腾空跃起,矫健的身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威风凛凛中透出几分憨态。围观的群众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孩子们更是兴奋地跟着手舞足蹈。
细看这表演,既有传统舞狮的刚劲威武,又融入了藏族锅庄舞的柔美舒展,现已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间隙,第五代传承人邓巴阿尼轻轻抚摸着祖传的大鼓,鼓的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发亮。“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排练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如今,硕督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镇上的小学开设了兴趣班,孩子们参与非遗课程100余人次,20多个孩子成了这项非遗的新传人。
漫步古镇,每一处古迹都在诉说历史,每一项非遗都在延续文脉:斑驳的古城墙镌刻着茶马古道的千年沧桑,十八军宿营地旧址讲述着感人的军民故事,飘着香甜气息的点心作坊里传承人正在制作融合汉藏特色的团结点心……
“正在建设中的硕督特色文旅小镇,将茶马古道文化、红色记忆、民族团结故事串联成线。目前,旅游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长廊、茶马寻踪建设等各项工作均有序开展。”镇长向巴玉珍介绍,2025年,硕督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这项殊荣见证了这座千年古镇的华丽转变。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雪山巍峨,湖水如镜,倒映着萨普冰川亘古的银辉。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的萨普景区里,藏族演员们正载歌载舞。游客们拍手叫好,纷纷加入舞蹈,欢声笑语在雪山之间回荡。
“萨普,在藏语里意思是‘雪豹出没的山沟’。”景区负责人旦增达杰介绍,“以前路不好走,知道这里的人很少。现在道路通了,一下就成了网红打卡地。”
景区的黑帐篷民宿内,帕荣村村委会副主任珠扎盘腿坐在彩绘矮桌前,记录着今天酥油茶、糌粑等的销售数量。他告诉记者:2018年,帕荣村成立合作社,开始经营萨普景区的餐饮和民宿。游客的激增,让这个传统牧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我们靠天吃饭,主要以养牦牛、挖虫草为生。现在,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在景区轮班工作,收入翻了一番。去年,景区向我们18个村分红超过40万元呢!”珠扎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提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旦增达杰也有话说——2021年,他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来到景区工作,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不少大学生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我们聘请了6位大学生做讲解员,既提升了服务质量,又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数据显示,2024年萨普景区共接待游客2.24万人,旅游收入1972.97万元。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66万人次,旅游收入1019.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9.69%和71.84%。前不久,萨普景区正式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提升服务质量,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说到这里,旦增达杰望向远方,眼中满怀憧憬。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03版)
[ 责编: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