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身,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跨越,从“城市病”向“城市美”转变……人民城市建设的变化正在大街小巷悄然发生。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以最高规格部署城市工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勾勒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清晰轮廓,更深刻阐释“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亿万市民的心田。
城市如何将“人民期待”酿成“民生实景”?幸福的刻度又该如何在街巷间落笔?让我们带着这份追问,走进寻常巷陌,触摸城市更新的跃动脉搏。
小朋友在山东省滕州市市民广场玩耍。新华社发【镜头一】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老旧小区“菜单式”改造改到心坎里
“以前头顶电线像蜘蛛网,现在一抬头就是蓝天!”在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塔坪老旧小区住了30多年的吴玉歧阿姨感慨。
两年多的时间里,塔坪老旧小区改造坚持“边检边改”,将居民改造意愿最强、呼声最高的飞线下地、隐患消除、雨污分流等事项作为主攻方向,经居民同意后推进实施,推动住宅改造、小微活动广场建设、社区食堂配建等多项更新措施,滚动编制更新任务清单,以项目化的方式,建档立项,逐个逐片挂图销号。
为破解飞线顽疾,当地有关部门推动成立整治专班,协同相关部门和通信运营商,实施“室外飞线下地、楼道飞线进盒”改造。改造后,塔坪片区老旧小区从“脏乱差”变“齐净美”,其中规整线缆通信管道1.7千米,拆除室外架空及楼栋内线缆88.6千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造不是简单翻新,而是把选择权交给居民。”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看来,城市更新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必须摒弃“一刀切”做法,转向“一户一策”的精细化治理,“这是‘人民城市’理念最直接的体现”。
“城市更新首先要让居民住得安全、住得舒适。”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平告诉记者,实践中,这意味着要聚焦老百姓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针对达到一定年限的房屋,通过自主更新、原地改造、重建等方式,让居民回迁后能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如解决危房隐患、为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房间增设相关设施等。同时,要避免大拆大建,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提升生活质量,例如在不具备传统电梯安装条件的老旧小区,采用可直接安装在楼梯间的升降平台,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
湖北武汉“好房子”样板间亮相房交会。新华社发【镜头二】
从“边角余料”到“金角银边”:口袋公园重构生活“半径”
“几年前,立交桥下建起了公园,我们都很惊喜。”家住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永丰社区76岁的何美兰说,“现在健身广场旁边就是大块的绿地,老人们聚在那边聊天舒服得很。”公园一角还被打造成江南水乡风格的幽静区域,里面有餐吧和营地,满足了全年龄段人们的休闲需求。
曾经,在成都,许多桥下空间成了“灰色地带”,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混乱、杂物乱堆、卫生死角等问题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成都下功夫挖掘桥下、街旁、地下等“城市剩余空间”,通过场景植入、设施升级、功能叠加、社区融合等系列措施,为市民打造出一个个高品质的休闲娱乐空间。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边角余料”变成“金角银边”,成为成都居民的休闲乐园。
数据显示,全国已建设口袋公园4.8万个、城市绿道12.78万公里,超过3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直辖市的区县)实施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口袋公园的意义不仅是增绿,更是对城市生活半径的重构。它们像一把把小钥匙,把原来被马路、围墙割裂的街区重新串起来。原本需要跨街过巷的‘长途’需求,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一次性解决,城市生活的‘半径’因此被折叠得更短、更暖。”李平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10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变得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居环境“肉眼可见”的改善让市民直接受益。
“低碳生活模式正在悄然降低着市民的生活成本,减污降碳增绿也已经从政策术语转化为人们可触摸、可体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长远来看,市民获得感的增强也终将会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师帅朋认为。
天津居民在改造翻新后的庆有西里社区内散步。新华社发【镜头三】
从“亡羊补牢”到“未卜先知”:地下管网“CT扫描”守护生命线
一个午后,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管中心的警报骤然响起——“蚌埠市某小区24栋25层点型烟感探测器报警!”3分钟内,同层探测器相继预警;20分钟后,物业与抢修人员已抵达现场扑灭火源——一起可能引发灾难的火警被消弭于无形。
这是今年3月一次普通风险的处置经过。如今,在安徽省监管中心的巨型屏幕上,实时跳动着16个城市的城市生命线监管数据,仅省会合肥,每天就有超五百亿条数据从深埋地下的管网、横跨空中的桥梁等汇集至此。
伴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持续高密聚集,城市生命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运行压力。燃气、供水、桥梁、排水等维系城市运转的“血管”与“筋骨”,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面临老化与风险叠加的困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如今,不少城市正告别过去“出了问题再抢修”的粗放管理,实施数字监测、实时预警和闭环处置,对地下管线实行“全生命周期呵护”。
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韩柯子指出,智慧城市的物理设施、数据资源与技术路径,最终都应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点,让技术成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最短路径,使城市治理始终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
【镜头四】
从“大拆大建”到“留住乡愁”:老街区“微更新”唤醒城市记忆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起于晋、盛于明清,白墙黛瓦间曾走出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名人。在20世纪90年代的旧城改造风潮中,“三坊七巷”遭遇危机,幸得紧急叫停,“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修复自此启动:200余座古厝修旧如旧,水榭戏台重张闽剧,老字号与国潮店次第入驻……时至今日,不足四十公顷的青石巷陌,年迎千万访客,“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仍在成荫古榕间清晰可闻。
数据显示,全国已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近1300片,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10年探索,一批老街区已给出示范:江苏南京颐和路以新旧共生为格局,通过院落连通、街廓回归、空间彰显等手法实现存量空间的贯通与更新,破解原有独立院落相对封闭、“有街无路”的困境;浙江湖州小西街完整保留“河—房—路”水乡肌理,以“绣花功夫”修缮700余栋建筑,3.7万平方米老宅修旧如旧,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提升至45平方米;广东广州永庆坊完整保留骑楼群,2016年成为全国“微改造”试点,以“绣花”手法修葺,融入现代生活,打造非遗主题街区,留住岭南风貌与市井乡愁……
老街区没有被“推倒重来”,而是用“微更新”留住时光。越来越多城市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入了文化创意、特色商业、主题体验等现代元素,老街区已成为城市新晋热门打卡地。这些鲜活画面,让城市既有“文化味”,更有“人情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师帅朋看来,理念升级的背后,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从局部保护到整体跃升的逻辑转变,体现了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未来,随着城市体检向街区延伸,更多背街小巷将成为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脚步的诗意家园”。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从北京的胡同到上海的里弄,从成都的巷子到广州的骑楼,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更是亿万人民生活的载体、梦想的舞台。当城市稳稳托举起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篇章,必将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15版)
[ 责编: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