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对增长确定性的选择愈加坚定。坚持奖善罚恶,推动上市公司常态化分红,将进一步展现我国资本市场的韧性与活力,大幅提升我国资产的投资价值。
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创下历史新高;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中期利润分配相关预案;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带头“大手笔”分红……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资本市场一系列基础制度持续完善,上市公司愿分红、常分红的市场生态逐步形成。
如果说“一毛不拔”的上市公司消磨了投资者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那么积极主动分红的上市公司则有助于向市场传递出业绩稳中向好的强烈信号。作为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现金分红数据稳步提升的背后,是政策引导、制度约束和观念转型的综合成效,也是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抗压能力的具体体现。
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是对公司盈利能力和管理模式的可靠背书,能够增强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吸引力,让投资者“愿意来”。同时,现金分红也能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投资者减少对短期股价波动的过度关注,强化价值投资理念,实现“留得住”。
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到新“国九条”提到“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再到证监会今年提出“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推动上市公司常态化分红,既是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全球吸引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上市公司分红意愿的不断提升和分红力度的持续加大,“经营状况如何”“长期回报率怎样”等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答。当然,不同行业分红差距较大、异常分红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个别公司分红意识欠缺等问题,仍是优化资本市场分红生态的掣肘。树立奖善罚恶的鲜明导向,“该奖就奖、当罚则罚”,成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落子。
奖得“有章法”。要加强政策激励,通过正向宣传、评价倾斜等方式,让分红频次多、分红力度大的公司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引导市场资金提升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偏好,吸引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行资产配置,推动形成“经营向好—分红提高—估值重塑”的正向发展循环,实现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市场生态的多赢。
罚得“有名堂”。一方面,要打好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在内的“组合拳”,倒逼常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治理、提升回报意识。另一方面,要突出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差异化监管,引导公司更好结合行业特点、资金状况和发展规划,合理地进行利润分配,并加大对“挖空式”分红的识别和处罚力度,避免过度分红透支公司发展预期,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对增长确定性的选择愈加坚定。坚持奖善罚恶,推动上市公司常态化分红,将进一步展现我国资本市场的韧性与活力,大幅提升我国资产的投资价值。(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魏钊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