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通讯员 黄佳怡
7月2日,照例是在清晨6时刚过,五师农科所棉花研究室副研究员冯振秀已骑车来到位于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北侧的一片试验田里。这块三角形的试验地,是今年进行棉花新品种培育的亲本圃,种着棉花研究室的上万份材料。
“这些长势格外好的棉花植株,就是我们的‘材料’。”冯振秀一边认真观察棉花植株,一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我们的任务是人工授粉,也就是‘撩花’。”
培育棉花新品种,就是将一份份性状不同的“材料”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兼具各类优点的新品种。比如,有的品种耐旱、有的抗病性好、有的品质好、有的是早熟品种。科研人员在培育棉花新品种的过程中,尝试把不同的亲本材料组合在一起,最终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新品种。
在棉花新品种培育过程中,人工授粉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每年6月下旬,随着棉花开花,一年一度的杂交工作就开始了。
“人工授粉,就是针对棉花长势、品质、抗病性等等,选择一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做母本,选择互补或者共优的材料做父本,作为杂交一代,一年一年选择下去。”一旁的科研人员张燕说。
张燕蹲下身,指尖在棉株间灵巧游走,迅速在父本的植株上找到花朵金黄的花药,那上面已敷满一层细腻的淡黄粉末。“看到上面这些黄色的小细颗粒吗?这里面就是花粉。这是我选择的一个组合里的父本,我要把这个花粉涂抹到昨天已经去雄的母本柱头上,一个组合就完成了。”张燕说。
清晨的试验田,天色灰白,大地一片沉寂,晨露浸润的绿叶上,被科研人员系上一根根红毛线,成为试验田里别样的风景。为了抢花时,争取到成铃率最高的时间段,在过去的十几天里,科研人员每天都是下午去雄,一直忙到天黑,早上天刚亮的时候再次进地,尽可能多去雄多做组合。每年棉花花期内,他们会配置1000多份组合。
傍晚时分,科研人员再次聚集到亲本圃里,检查前期的授粉结果。一个个挂着粉色塑料标签的棉铃在孕育生长着,记录着“撩花小组”十几天来的晨起暮回。人工授粉,是手指尖对花蕊的诺言。这诺言没有声音,却会在秋天做出应答。
下一篇:大国工匠·文物医生 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