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二五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川修复师巡礼
杨平 组委会供图曹元元 组委会供图李建忠 受访者供图金属文物修复师杨平
难忘和师父提取“青铜大面具”
7月初,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泸州举行,来自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杨平在此次大赛中获得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
杨平曾参与过三星堆遗址3号至8号祭祀坑中部分大型青铜器的提取工作,包括顶尊跪坐人像、青铜大面具等。谈及获奖感受,他淡定地说:“这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但这是我整个文物修复事业中的一个小小里程碑,还是比较激动。”
修复要沉得住气
杨平与文物修复的结缘,始于一场“阴差阳错”的选择。高考失利后,他本以为会与热爱的历史擦肩而过,却恰逢有学校首开文物修复相关专业。
“很多人问过我,是否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说实话,我是真的喜欢这个行业,所以才能一直坚持。”杨平说,“我对这个事业乐此不疲,哪怕休息,关注的重点也在文物、历史。”
对杨平而言,文物修复从不是枯燥的重复。休假时,他总爱自驾寻访乡间遗迹,在碑刻题记前驻足。这种跨领域的探索,让他在修复文物时不仅还原了器物形态,更从文化脉络中读懂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大量收集资料,对文物修复有一定帮助。”杨平说。
“文物修复师就像老中医,仪器只是辅助,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来选择最为恰当的修复方式。”杨平说,每件文物的病害不同,比如有的文物变形严重,那它最大的难度就是矫形;有的缺失比较严重,补配环节就是耗时耗力耗工最多的。“总的来说,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文物的病害进行最小程度的干预,以此来设计修复方案。”
这种严谨和考究的工作态度,不仅仅体现在杨平一人身上。“我觉得,文物修复师都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的师父郭汉中老师就一直告诫我,对待这份事业要有敬畏之心,沉得住气。”
跟着师父提取大面具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的提取,是杨平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次下坑时有点紧张,但感到很神奇,有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时,他和师父郭汉中负责操作提取。“老师们提前很久就带着我们推演方案,以求保质保量完成。”
“师父教会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思维。”杨平说,他在师父身上学到了很多。修复一件文物,最重要的是思维,应该准备多个方案,如果一个走不通,就换另一个,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并且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再寻求用最简单的方法、花最少的成本来完成文物的提取、加固与修复。
如今,文物修复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活力。杨平介绍,“单位现在来了很多年轻人,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年轻人愿意为碎陶片弯腰、为古铜锈驻足,文明的火种便有了新的传递者。“如果给年轻人提建议,就四个字:沉得住气。”杨平说。
十几年来,杨平和其他文物修复师一起,用双手缝合时光的裂隙。在他们眼中,文物不是冰冷的古物,而是活着的历史——而修复的意义,便是让这些历史记得来时路,也走向更远的未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雷蕴含
陶瓷文物修复师曹元元
良师相伴,让“生病”的文物恢复健康
盛夏的泸州,7月上旬的气温已直逼37℃,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地点,让曹元元联想起数年前,也是在泸州市合江县的一座小青瓦房里,她和师父面对碎成数千块的陶棺碎片,那些汗流浃背的日子仿佛像是昨天。如今,坐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赛场,她面对的是一件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碗,在她身旁,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文物修复“顶尖人才”。
最终,来自四川博物院的曹元元夺得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
“刚入行时,更多的是在学技艺,在与文物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这些‘生病’的珍宝就像老友和亲人一般,牵动着我的心弦。”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曹元元谈到了在文物修复行业度过的11年岁月。“当它们不舒服了,我就很想帮它们恢复到健康状态。”
“陶瓷修复需细水长流”
2013年,大学毕业于瓷器修复专业的曹元元,进入四川博物院从事瓷器修复工作。她说,之所以选择这一行,是受父亲的影响,因为父亲喜欢收藏古玩,自己从小便耳濡目染。
曹元元修复的第一件陶瓷器,是一件清光绪青花雉鸡牡丹纹瓶,那是她的毕业作品,更为特别的是,这也是外婆的嫁妆。这件作品,是曹元元大学生涯的尾章,更是她成为文物修复师的序曲。
在四川博物院工作的11年时光中,曹元元参与修复完成的文物超过400件。当她双手抚摸过这些“生病”的文物,与它们日夜相伴时,特殊的情感也在她心里滋生。
“大学刚毕业时,我很在乎修复效果,但现在来看,过程同样重要。”曹元元说,每一个修复步骤对文物都至关重要,倘若出了差错,对文物产生的影响难以逆转。“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修复师对文物的敬畏心。真正尊重文物的人,每一个动作都会思考良久,才敢下手。”
修复路上良师相伴
长达两日的激烈角逐,当选手们在场内屏气凝神,全身心投入到文物修复中时,在场外,还有一批焦灼的人在守候,因为场内正在比拼的选手,是他们的徒弟。其中就有曹元元的师父——四川博物院资深文物修复师卫国。
此前,曹元元曾提起过,大学就读瓷器修复专业的她,在一次全国文物修复研讨会议上结识了恩师卫国,便从上海来到四川博物院实习,之后顺利转正。她还是卫国的第一个徒弟。
良师相伴下,曹元元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修复技艺,更有对待文物、对待修复的态度。曹元元说,师父虽然不太爱说话,却身体力行告诉了她不少道理,让她感悟良多。“他教我的是一种态度,就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认真做一件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这也是传承重要的原因。”
11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曹元元也成为文物修复的中坚力量。“我肯定不会改行或换地方,因为我就选择在这里了,会一直待到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泥瓦作文物修复师李建忠
收了8个徒弟,最小的是“00后”
匠谚有言,“椽稳瓦则安,梁正脊不偏”,木作与泥瓦作好比古建筑的“骨”与“肉”。两项联系密切的工种,对工匠也有着同样的要求:既要有运砖锯木的“扛鼎力”,还要有塑灰雕花的“运针巧”。
近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泸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93名选手在此展开激烈角逐。54岁、来自四川省川英文化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李建忠匠心独运,用灰扑扑的原材料搭建了一段空斗墙混砖拔檐蓑衣顶,并灰塑脊饰,最终斩获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
赛前突然眼睛充血
这个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大赛,其实是一场对选手理论知识、实操水平、临场应变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6个比赛项目均设置了占比20%的理论考核和占比80%的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并针对性地考察本项目必备的核心技能。
为兼顾南北古建筑风格的不同,泥瓦作赛项设置了砌筑空斗墙(铺设合瓦墙帽并制作灰塑脊)、硬山墀头墙(加工博缝头,铺设披水梢垄与合瓦屋面)两道考题,选手可任选其一。
对于从业近20年的李建忠而言,比赛项目其实就是他日常工作中经常做的事情。原本以为一切都会如预想中一般,但实操比赛的前一天,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时我的眼睛突然充血了。”彼时,身边人都在劝说李建忠放弃比赛,保重身体为主,“但我这个人就是越困难越想攻克。”李建忠坦言,由于身体的突发情况,他当时只得一边测血压,一边坚持比赛。但也正因如此,牺牲了最后清理操作台的时间。“虽然有点可惜,但好在坚持下来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期名次,但是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所以并不感到遗憾。”
最小的徒弟是“00后”
2006年,35岁的李建忠从土建转行至古建筑,两者虽有共通性,但系统知识终究有一定差异。因此他在刚入行时熟读大量相关书籍,并将这个习惯保持至今。
“转行到古建筑后,我做的事更有意义了。”在李建忠看来,古建筑带来的美的享受,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即使工作环境在旁人看来并不那么舒适。
聊天中,李建忠透露,目前他已收了8个徒弟。“最大的是1986年的,最小的是2002年的。”李建忠称,这些徒弟大多是亲戚或朋友的孩子,给他们授业解惑,每天对他们言传身教。目前他对每个徒弟的首要要求便是必须在闲暇之余,学会临摹古建筑经典图例,通过绘画把每一个细节铭记于心,再结合自己的思维融入一些新元素,赋予所做的东西更完整的寓意和灵气。
看着一批批新生力量涌现,李建忠感到无比欣慰。
文物技能行业最高规格的比赛落下了帷幕,文物修复师对技艺的追求却不会因此止步。正如李建忠在采访中提到,他期待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传统文化塑造之美的队伍当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一理
上一篇:他们是“撩花”高手
下一篇:一堂思政课 红色基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