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华山最高峰的海拔虽然只有2100多米,却自古以“华山天下险”闻名于世。
那年与朋友自北京结伴游西安,返京时,顺带一游华山。我们也是入夜时开始登山,果然感觉雄伟奇险。山路险峻,处处悬崖峭壁,难怪有人把游华山说成探险。听闻有慕名而来之人,临险胆寒,半途而返。一个“险”字,即是华山最大特色,而华山最为吸引世人之处,也在于此。
由北峰南上,更觉处处惊险,闯过了“仙人砭”“天梯”“阎王砭”等险处,又来到了“苍龙岭”,一路上因险而故事亦险。好在有几处险地,是在黢黑的夜里通过的,紧跟着人,不必看着前路,视力不及稍远,犹如瞎人骑瞎马。只需踩实脚下,抓牢铁索或扶栏。但该经历的,终归少不了,有些险地在原路返回时,又经历了一番。但攀高终究与下行不同,下行时有些路段的心理压力就不大了。
苍龙岭是救苦台南、五云峰下的一条长百余米、宽不足一米,坡度极陡的山脊,为华山又一著名险道。因岭脊青黑,蜿蜒盘旋,似苍龙腾空而得名。岭两边是悬崖峭壁,深不可测,耳边风啸,如置云端,令人心惊目眩,不敢俯视。真是“不有神功开鸟道,应无人迹到天门”。
凡游人至此,都会注意到有一处“韩退之投书处”的摩崖石刻。相传唐代大文学家、诗人韩愈登华山览胜,至苍龙岭时,见两边绝壑千尺,道路如履薄刃,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加之当年手无扶处,足无踏阶,仅沿山脊有些许石窝。韩愈行于其上,焉能不惧。无奈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将其抬下了山。听导游津津有味地“渲染”这个故事时,我首先怀疑韩老夫子患有一定程度的恐高症。旋即又否定了自己,毕竟“华山天下险”,能到达苍龙岭,前面韩愈已经过了许多险处。
这故事在我看来,当为后人所编,无非为形象地表达此境之险。华山上这样的故事可谓比比皆是。当年一部电影《智取华山》,更使这里的几处险地天下皆知。在华山,因这个传说,后世又引发了几则趣闻。
有位山西武乡人赵文备,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后又有李柏登山至此,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闻趣事留诗抒怀:“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历代文人,对韩愈临险投书之事一直存在异议。唐沈颜在《登华旨》一文中提出“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也;墨翟之泣丝,泣不在丝也”。认为韩愈之哭一定另有原因,绝非畏险惜命;明杨嗣昌认为,韩愈之所以在苍龙岭痛哭,是因为惊叹此岭的奇险壮美,以其才华也不能表达,只好大哭一场自愧才疏;而清华阴名人王宏嘉在《华山记》的记述中则说,韩愈面对宪宗皇帝,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指责其错,求其改正,胆量自是超乎常人的,怎会因岭险而胆怯失态呢?
韩愈乃当事之人,有《答张彻》一诗,记述了洛阳探亲后归途游华山事略。“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日驾此回辖,金神所司刑。泉绅拖修白,石剑攒高青……”特别提及,他登上华山绝顶,石阶上苔藓湿漉漉的,脚下打滑,举步维艰,而走在云梯一般的石径上,狂风吹得人站立不稳。对上山后悔得几乎要发狂,连话也说不了了。为了告诫后世,欲在历险处刻石记事。从此诗看,韩愈确实上过华山,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路滑风大,一时难以下山。只是后世文人一再演绎,添枝加叶,使之更具传奇色彩罢了。
不管怎样,华阴人则是宁可信其有的。与挑夫谈,也这样认为。
下一篇:老年人谨防“心理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