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身高172厘米的优必选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已“成建制”进入位于浙江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打工”;在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上岗”的养老机器人“小希”,能主动监测老年人的健康风险,还支持用方言交流;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三名患者在“妙手”四臂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接受治疗……近日,机器人话题频上热搜,这些充满科幻感的场景正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原型”迈向“场景化应用”的生动注脚。
机器人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工业机器人密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制造中心,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的40%,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劳动力结构变化、生产效率提升需求以及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或将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领跑全球。
从“创新概念”到“派上用处”,机器人产业的进化史本质上是“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的迭代史。当前,随着机械设计、控制系统、计算机视觉、运动规划和控制等方面一系列技术突破,国产机器人在中国经济社会丰富场景下的应用不断拓展深化。比如,在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与机械臂、AGV形成“人机物”协同网络,有效提升产线柔性化水平;在服务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助老人“一览众山”、穿刺机器人让“秃顶”人士“秀发如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案例表明,机器人不仅是某些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劳动力的“替代者”,也有望成为生产流程、服务模式乃至全新市场的“建构者”。
从“技术热潮”到“价值落地”,尽管前景广阔,整体来看机器人产业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考验。核心零部件成本、场景适配周期、“机器取代人类”的伦理难题,种种挑战依然摆在面前。然而,挑战中永远蕴藏机遇,技术复用、场景深耕与生态协同是破局关键。
从蛇年春晚机器人“手绢舞”,到北京亦庄机器人马拉松、浙江杭州机器人格斗赛,再到6月28日举办的2025RoBoLeague机器人足球联赛(“机超”)总决赛……当机器人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手术室、养老院,市场的考验与较量才真正开始。如何让机器人于场景深处显身手,而非停留在概念与畅想中,是所有从业者正在奋力作答的时代考卷。
2025年3月1日,浙江宁波前湾新区,数十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工业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实训,成功实现协同分拣、搬运和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机器人:场景深处显身手》专题系列稿件
“人机城”互动共生
助力机器人加速“进化”
“强筋健骨”机器人
机器人“妙手”植发
中国企业如何抢占“先手棋”
下一篇:长春刚刚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