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孙蔚)近期,近场电商领域出现的消费热点引发市场关注,其快速发展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在促进消费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7月16日,由中国市场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承办的“电商下半场:远近融合的大消费平台与消费的增量创造”专家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近场电商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正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近场电商又称即时零售,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电商的新零售模式:消费者在本地平台下单,由附近门店即时发货并在几小时内送达。其巧妙融合了传统零售的线下触达优势与线上电商的便捷特性,在居民消费需求变迁、互联网技术持续演进以及本地配送等基础设施日益成熟的多重因素驱动下,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变化,“即时满足”已成为新的消费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认为,当下消费趋势向体验化、情感化转型,以兴趣、情感满足为目标的新消费形态正成为主流。作为大消费与消费增量创造的重要力量,各大电商平台正进入大消费赛道,布局即时零售,融合线上线下优势,打造新消费场景,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便利化的需求,推动消费真正实现快速增长。电商平台布局即时零售是顺应消费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有效路径,通过创新供给激活内生需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研究员王慧敏表示,当前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即需即得”的消费理念已从餐饮扩展至日常生活全场景,“从急需一支牙膏到突发奇想购买生鲜食材,即时零售通过本地供应链实现‘闪购’‘小时达’,完美契合了这种需求”。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提出了“便捷经济”的概念。他分析认为,“年轻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习惯一键下单,银发群体也因行动不便依赖即时服务,且两者对价格敏感度逐步降低,更看重体验。这种需求变化推动电商从远距离配送向本地即时响应转型,比如‘闪购’的非餐饮类商品订单占比持续提升,印证了‘万物皆可即时达’的趋势”。
近场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供应链能力的双重支撑。王慧敏表示,这一消费行为需有强大完善的供应链作为支撑,而强大的供应链前端需要性价比高且丰富的产品品类,后端离不开高效的物流网络。
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认为,即时零售的竞争拼的不是流量,而是成本和技术。电商平台需要通过技术来提升上门服务的精准度、物流效率等,构建起强大的供应网络。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曲创表示,即时零售是算法、算力密集型产业,对技术需求很高,比如北京的用餐高峰期,每个骑手接单的路线如何走是综合计算局部气象、交通堵塞等变量后的最优解。此外,技术不仅赋能物流网络的高效,还能帮助商家提升销量。线下店铺接入电商平台后,所有产品信息数据立刻可视化,哪怕是简单的浏览量统计、货品出售趋势的数据分析,都能直接服务实体店铺制定销售策略。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龚强认为,即时零售与外卖平台的发展是数字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的必然结果。多平台进入带来良性竞争,有助于打破垄断、提升商家和骑手的议价能力。同时,他强调,平台应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保障,强化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与溯源监管,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下一篇: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