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将收官。在这5年历程中,江苏文旅系统锚定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创新思路举措,高质量落实《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重大工程顺利推进,主要指标基本符合甚至超过预期,为“十五五”文旅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艺术创作“江苏现象”持续放大
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实现江苏四连冠;戏剧作品《打折》获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昆剧《瞿秋白》、扬剧《郑板桥》获第十六、十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红楼梦》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4部作品入选全国演出市场“双效统一”精品剧目和优秀剧目;13部作品入选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创江苏历史最好成绩;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江苏入展作品数量实现全国“三连冠”;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取得一金、一铜好成绩……“十四五”期间,全省文旅系统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创载体和创特色相并重,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通过组织实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并获评文旅部改革创新十佳案例,部省联动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面向全国构建起“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镌印风尚”美术书法品牌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艺术展示传播交流平台,品牌活动影响力日益提升;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国有文艺院团长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选树更多名家大师和优秀骨干人才,2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5人获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艺术人才队伍青蓝相继。
艺术创作生态持续优化。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和评估定级工作,形成基层院团“涟水现象”,探索形成“多演好戏、好戏多演”有效机制。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省建成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剧场1156座,认定省级示范小剧场及优秀案例50个、小剧场精品剧目50个,推动小剧场规范高质发展并举办小剧场演出季,为游客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获评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公共文化服务是“加码”百姓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十四五”以来,江苏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获得感,真正做到既“解需”、更“解渴”。
全省114家公共图书馆和105家文化馆被获评国家一级馆,居全国前列;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1005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11个,徐州曹家班等3家艺术团获评全国“百团汇演”优秀团队;常州“秋白书苑”等公共空间成为兼具颜值内涵的城乡“文化客厅”;2个项目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2个项目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全省累计“送戏下乡”超10万场、省级送戏超1.3万场;全省11地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数量全国第一。
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创新开展“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等系列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饱览“文化大展”、乐赏“好戏连台”、畅享“精彩非遗”。“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前12站共接待观众187.7万人次,实现文创销售额超1100万元。
创新+保护,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传承地,江苏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十四五”时期, 全省文旅系统积极推进文物研究保护利用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省国有馆藏文物单位盘库建档专项行动,提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文物主题游径,兴化市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创成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出台《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统筹推进革命旧址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同时,积极实施中小博物馆品质提升计划。截至2024年底,全省备案博物馆36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7家,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1.39亿人次,保持全国首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苏州博物馆“立江南 观世界”2个展览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升温“博物馆热”,江苏省“博物知旅”活动季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十佳案例。
在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方面,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入选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策划开展“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等活动,推动非遗生活化存续、内在化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增至12个,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6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增至227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认定“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省级示范项目32个,遴选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20条;创设省级非遗工坊102个、非遗创意空间45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家,省级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总数增至1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总数增至9个。
打好“组合拳”,
文化企业、文旅消费位居全国第一
“十四五”时期,江苏主动适应文旅市场发展新趋势,打好消费促进和产业升级“组合拳”,努力担当提振消费生力军,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回升向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和人文经济学新实践。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占全国的15.6%、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占全国的11.3%。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1.5%;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增长15.56%、占全国的10.04%,保持全国第一。
积极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出台了促进全面复苏“江苏文旅十五条”等政策举措,就营业性演出、入境旅游、夜间文旅消费、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等出台增量政策,率先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策划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和乡村旅游节。其中,“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累计曝光人次超40亿、带动直接消费金额超320亿元,获评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借助“苏超”赛事形成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热效应,及时发布1800多项文旅活动和130多项惠民措施,引导参赛城市推出“看球+旅游+美食”等文体旅套餐,累计带动外地游客量同比增长14.4%,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同比增长14.71%。
彰显“水+文化”,
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展现生动图景
江苏文旅资源单体有118万多个,其中自然资源景观占19%,人文资源景观占81%。“十四五”期间,江苏发挥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彰显“水+文化”鲜明特质,打造全域可游的魅力空间。
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提出并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体系,培育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接续制定“廊、带、区”系列实施方案,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系统推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湖地区文旅协调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同时,推动景区度假区强基焕新。江苏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家,总数分别增至26家、10家,均位居全国第一。
文旅数字化建设亮点纷呈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带动文旅行业深度变革,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十四五”期间,江苏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蕴藏的机遇,探索文旅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数字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新优势。
通过建设运行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对全省文旅行业6469家监管主体单位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发行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实现247家A级景区、406家文化场馆全覆盖;建成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3家,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2家,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文旅装备研发中心15家,5个项目入选全国文旅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2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入选国家数据要素征集全国50强和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各1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文旅系统聚焦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继续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编辑:宁宁
责编:李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