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可能取决于天赋,但情商可以迅速提高,有时只是一个想法。
我做了很多线下分享,有同学事后跟大家分享学习心得,真的就是理解重点。回家后,我马上遵循几个说话的基本原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都能马上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习惯,别人会把你看成一个情商高的人。
让我们通过思维导图总结一下所谓高情商的要素和要点。
#高情商的成分
#第一,心态
众所周知,很多人在开心的时候对别人热情有礼,在不开心的时候对别人不理不睬,甚至没有一副好脸色。
可见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心态的影响。
高情商的心态无非以下四点:
1、利他:不自私,总是为别人着想,让别人感到舒服。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一切都从“利他”的角度出发,基本上不会违反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
其实很多处理人际关系很有思考力的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礼仪、法律等繁文缛节,但凡事都会体谅别人,先看看别人是否舒服,以及别人是否通过突出自己的表现或需求而感到被压迫。
在谈到《大学》的驱动力时,我们提到了李嘉诚的人生哲学:“创造自己,追求无私.让自己溶解在人群中,不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压力。”
总之,只要你把两个字记在心里:“利他”,做事之前一定要仔细思考,或者事后反思自己的言行,你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2、尊重:尊重每一个人,不看人送货,遇到地位高的时候谦虚谨慎,遇到地位低的时候傲慢随意。
3、善意:处处表现出善意,善待每一个人。
4、舍得:不斤斤计较得失,为人大方。
#第二,说话。
1、不否定:,不习惯性地否定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有不同意见,先点头微笑说是,先肯定别人的意见,再转而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把它称之为——莫顺毛。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分寸和技巧,经常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这可能不会导致激烈的对抗,但却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只是一般人不会表现得很明显,但肯定会这样想:“只有你能!买不起就躲不起?”
结果,我们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少。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想法不一致的情况。很多人习惯说“不是这样的,怎么……”或者“你说的不对,我觉得……”这是典型的“抓头发”的沟通方式。为什么这样不舒服?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早已形成的观念。
观点:世界观,多年形成的固有观点。
读作:信念,他相信并期待的结果。
即使他只是说红色好看,你马上说:“不,我觉得黄色更好看。”这样的小事也是对他几十年美学的否定。所以我经常跟学员开玩笑:否定别人的想法,就否定他几十年的人生。别人会觉得舒服吗?
l 聪明的米开朗基罗
1502年,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来到佛罗伦萨,他想用弹弓从别人认为不能用的石头上雕刻大卫的形象。
几天后,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索德里来到工作室。站在雕像下,他说:“米开朗基罗,你的这件作品很惊艳,但是它有一个小缺陷,那就是鼻子太大了。”
在这里,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往往会有以下反应:
你为什么不来?
你懂还是我懂3354?
向左3354.
这样,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米开朗基罗笑着说:“不是吗?你完全正确。”
米开朗基罗爬上支架,开始轻轻地敲雕像的鼻子。几分钟后,他问:“现在怎么样?”
索里尼回答说:“现在太完美了!”
表面上,他在装修。事实上,他没有改变鼻子的任何部分。他只是手里拿着一把碎石,一边假装修饰自己的鼻子,一边松开手让碎石落下。
顺毛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观念上必须服从和妥协,而是沟通方式的迁就和退让。说服一个人不是通过争论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利用形势来完成的。
2.不问问题:有些朋友习惯性地问问题:“你怎么看?”这种语言习惯给人的印象不是不屑就是不耐烦。
3.不抬杠:抬杠容易引起纠纷,不愉快。当然,除了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之外,刻意的扯皮也可能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乐趣。
4.勤于表扬:情商高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肯定。赞美别人会让他们感觉良好和快乐。
所谓高情商,其实属于
根结底就是让人跟你相处得很愉悦。
# 第三,处事
1、和颜悦色:没有人喜欢对着一张冷冰冰,或者不耐烦的脸。
2、替人着想:高情商的人能事事替人着想,比如,他喜欢吃什么啊?有没有忌口啊?冷不冷啊?
3、察言观色:相处过程中善于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
l 案例:一根烟引发的教训
>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因为是一座名山,景区太大,一、两天也逛不完,为了方便游客,有人申请在景区深处投资兴建了一座宾馆,基本上已经完工,然后再申请一些资质就能够正式运营了。
> 有一天,省里面来了一批领导,一行十几人,顺便到这家即将对外开放的宾馆考察了一下。投资的老板一路盛情款待,好烟好酒的伺候,就等着领导快点把其它手续批下来开业了。
> 结果,一等再等,花了一、两年时间也批不下来,总是遇到各种阻力,老板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 直到两年多过后,他才知道真相:
> 当年他给考察的一行人装烟,你一支、他一支,唯独在人们走动中漏掉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睚眦必报的贪官,心里非常不爽,当时没有表露出来而已。正是他一直在暗中阻拦这座宾馆的批文审核。
> 直到他因贪腐下马被双规了,知道内情的人才敢告诉这个老板。就因为一支烟没有装到位,一个投资过亿的生意白白耽误了两年多时间不能运营。
4、礼貌周全:行为举止有礼有节,而且注意细节上的关照。
# 第四,思维
1、换位思考,做好各种安排。
你不希望被人怎样对待,就不要如此对待别人。
> 比如,我们在餐桌上,不喜欢别人的筷子上有饭粒就伸进菜碗,不喜欢别人在菜碗里面翻来复去的挑菜,不喜欢别人喝汤的时候喝得哗哗作响,不喜欢别人咳嗽时对着餐桌,不喜欢别人拿着筷子、刀叉手舞足蹈,那么我们自己就不要有以上的行为。餐桌礼仪就是这样形成的。
> 排队的时候,我们不喜欢别人插队;在图书馆,我们不喜欢别人喧哗;在公共场所,我们不喜欢别人随地吐痰、扔垃圾……凡此种种,都是礼仪形成的原因。
> 你如果不希望你不在家的时候,有个“隔壁老王”对自己的妻子大献殷勤,自己就不要到处拈花惹草。我们老了,不希望孩子们不管我们,我们同样就要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我们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在外面被人欺负、嫌弃,我们就同样要尊重其他的老人……于是就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规范,比如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白了这个基本法则,即使不背诵各种道德规范、法律、民风民俗、社交礼仪等等,为人处事一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2、系统思考:在一些重要的聚会是、接待等安排时,能全面考虑,面面俱到,让人宾至如归。
3、细节思考:所谓系统思考,是指首先要考虑到各个方面。而细节思考,则是在每个方面都要重视细节。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我们经常去机场接送重要的客人,就会考虑是不是错过了饭点?有没有南北温差?他抽不抽烟?上车后是喜欢听音乐还是喜欢安静?困不困?等等。
> 如果对方抽烟,见面的第一个细节就会给他一个打火机。
# 创造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的处事哲学
马云曾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
> 长江商学院CEO班有30几个同学,包括马云、郭广昌、牛根生、冯仑等国内大家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有一次,班上组织我们去香港见一次李嘉诚。
> 首先电梯一开,长江顶楼,70多岁的大哥站着跟我们握手,这样的开场让我有点愣。其次,一见面大哥先发名片,而且发名片还给你递过来一个盘子。递盘子干吗?抓阄,盘子里有号,拿名片顺便抓个号,这个号决定你吃饭的时候坐哪桌,避免到时候我们这些同学为谁坐1号桌,谁坐2号桌心里有想法。后来的照相也根据这个号,站哪就是哪,避免大家尴尬。
> 站好之后我们就鼓掌希望大哥讲话,最后大哥说,我没有准备,我只讲八个字叫做“创造自我,追求无我”。
> “创造自我,追求无我”,讲完了普通话又用广东话讲一遍,之后发现还有老外用英文再讲一遍。
什么叫创造自我?为何追求无我?
> 你在芸芸众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强大,自我膨胀,超越别人,这个过程就容易给别人以压力,别人就不舒服。所以你要追求无我,让自己化解在芸芸众生中,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压力。一方面创造自我,一方面让自己回归于平淡,让自己舒服也不给大家制造压力。
> 听完讲话我们开始鼓掌,然后开始吃饭。我运气不错,抽到了跟大哥一桌,我当时想,和大哥挺近的,这样吃饭可以多聊一会儿,所以开始没着急说话,没想到吃十几分钟的时候大哥站起来说抱歉要到那边坐一下。这时我们才发现,四张桌子,每个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他每个桌子都坐。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他四个桌子轮流坐,而且几乎都是15分钟,到这时,大家都被大哥周到和细致的安排感动了。
> 大哥大概每个桌子转完基本也就结束了,结束之后他没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墙角站着一服务员,大哥专门跑到那和他握手。
这就是大哥之所以成为大哥的原因,这就是他的软实力。他具有一种看不到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价值观,用他的话说就是追求无我,他让每个人都舒服。
后来我跟我们班班长提到这事,他说老先生就是因为做人周到真诚,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
李嘉诚软实力的来源就是钱以外的东西,是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即“创造自我,追求无我”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你们感受到了,会出去讲,这样慢慢就形成一个场,形成这个场子之后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把最好的机会给他,于是他越来越成功,这就形成了软实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再一次感受到成功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的意义。
创造自我:就是在明明德,让自己变得有本事,从而建立自身的价值。
追求无我:就是亲民,就是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处处为他人着想,自身低调,从而让别人感觉到被尊重,感到舒服。
4、目标导向:与人相处,难免有冲突的时候,这时,一定要注意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有一次,我在一家企业做顾问工作,正好看到有个老板来这家公司购买设备,见到美女前台就开了个玩笑:“小张,我给你打了几次电话怎么都不接啊?”
> 这下把小张急的,连忙辩解:“您什么时候打我的电话了?”“我一早就打了啊。”“怎么可能?我真的没有接到……”又是把手机打开给客户看,又是急忙申辩,再说下去都快委屈得生气了。
> 我赶快借机把小张叫到一边。
> 我对她说:“无论真假,辩解有没有打电话和接电话都不是重点,我们不要纠结过去到底谁对谁错,重点是想想客户到底来干什么的。”
> 我教她说:“王总,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接到您的电话,不管怎样,如果给您造成了不便,我先跟您道个歉。您看您现在来也来了,您有什么需要,我一定全程服务,让您满意为止,您看行不?”
> 如果小张真的跟客户急了,恐怕客户觉得没面子,生意也就谈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