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
当前,正值盛夏,酷暑难耐,然而南昌的地铁站、街头爱心驿站、文化场馆却像一处处清凉的港湾,吹走了暑气,带来阵阵惬意的凉意。这些遍布城市角落的“清凉空间”,不仅为高温下的市民与劳动者撑起一片荫蔽,更以精细化服务的实践,让城市公共服务的温度变为可感可触的真实体验。
在高温炙烤下,地铁纳凉区的空调风里藏着城市治理的巧思。南昌将地铁线路的空闲区域转化为纳凉点,不仅实现运营时间与服务时间的无缝衔接,也向全社会释放了城市的善意。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承载着城市对每一位劳动者、每一滴汗水的尊重。
街头巷尾的爱心驿站则延续着这份贴心。标准化建设的休憩空间里,冰西瓜的甜爽与绿豆汤的甘醇,构成了最具烟火气的“消暑良方”。这些散布在街角的“清凉驿站”,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将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需要的地方。当快递员放下沉重的包裹、环卫工人拧干湿透的毛巾、交警脱下闷热的制服,在爱心驿站里获得片刻清凉时,这些细微的瞬间早已超越了消暑降温的物理意义,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的温暖标尺。
公共服务的温度,更体现在对市民的细腻关照中。孺子书房的亲子阅读区,静谧而温馨的空间让家长和孩子在清凉中享受阅读的乐趣;科技馆的互动展区内,孩子们在探索中收获知识与快乐。这些场所不仅是“避暑胜地”,更成为家庭成长的“第二课堂”,在满足纳凉需求的同时,悄然完成了文化浸润与知识传播的深层服务。这种“一空间多价值”的功能融合,是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品质化升级的生动实践。
城市“清凉空间”,不仅是应对高温的实用举措,更是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的生动表达。当快递小哥在烈日下喝上一口凉水,当环卫工人在酷暑中找到一片荫凉,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被珍视的温暖,必然能凝聚起更强大的城市发展向心力。
上一篇:更多力量加入社区食堂是民生新景
下一篇:法银联动共谱党建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