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浙江台州)
据7月1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眼下,实惠卫生的社区餐正成为许多家庭新选择。记者发现,除了带有公益性质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多外,一些知名餐饮、零售品牌也开始试水社区食堂,不仅方便了附近居民日常就餐,也从中收获了人气,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诸如海底捞、外婆家等品牌的入局绝非偶然,而是看到了社区场景中潜藏的巨大价值。在餐饮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社区食堂不仅为品牌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更通过“高频刚需”的消费场景增强了用户粘性。年轻人在社区食堂解决工作餐,老年人在这里享受优惠,品牌的美誉度便在烟火气中自然生长。
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益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平衡。公益底色是社区食堂的立身之本,无论是对老年人的折扣优惠,还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服务,都体现着民生温度;而市场化运作则是长久发展之计,品牌企业带来的标准化管理、供应链优化、数字化服务,让社区食堂摆脱了“靠补贴生存”的困境。诸如“海淀食堂”的连锁化发展,社会化餐厅的自助式服务,都在探索公益与商业共生的路径。
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政策推动,到品牌企业的主动入局,社区食堂的兴起勾勒出一幅民生改善与商业发展的双赢图景。社区食堂的火热启示我们,最朴素的需求里往往藏着最广阔的市场,最温暖的民生工程中总能孕育最持久的商业价值。随着更多力量加入这场“餐桌革命”,社区食堂真正成为居民心中的“第二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