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价格战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指当前行业非理性竞争现象,并部署系列“远近结合、综合施策”的治理方案。中央第四指导组也开展下沉调研,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提出了要深刻认识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先进技术与制造工艺领跑全球。然而,随着行业版图扩张,“内卷式”竞争的表现也愈发凸显。一家降价多家猛跟,产品营销名不副实,部分供应商因回款困难陷入资金链危机……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进入2025年,随着车企价格战升级,行业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3.9%。“增收不增利”“赔本赚吆喝”,如此困境应当引起行业警醒。“内卷”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价格战虽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价格敏感型客户、拉动销量,可扭曲市场机制,注定不可持续。从汽车行业本身特质来看,其上下游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固定投资较高。如果企业一味“以价换量”,恐怕要么选择使用低端材料、粗糙工艺以压缩成本, 要么利用优势地位,向上下游“强行压价”、延长账期、转嫁压力。“劣币驱逐良币”,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破坏的是产业链运行。往远了看,车企与产业链相关方的利润空间若被不断挤压,更会制约技术积累、创新研发、售后投入等。去年,多家车企研发费用已出现下滑。过多资源、要素投入到低效竞争,抑制创新活力的释放,阻碍供需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形成,透支的是全行业的竞争力。竞争要讲章法,发展要有规矩。过去,不到10万的国产油车也曾无人问津;如今,一些新款新能源车开售瞬间“爆单”。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不是因为“把价格打下来”,而在于有智能驾驶、先进电池、智能座舱等技术创新的支撑。眼下,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监督倡导下,多家车企负责人重申坚决反对价格战,重点汽车企业纷纷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一些车企主动调低销量目标,整个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竞争优势源于价值创造,无效“内卷”伤人害己。接下来,各企业仍须拿出更多实际行动,成为“反内卷”的“破局者”。以技术进步作为培育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以产品质量筑牢生存发展的基石,以快速响应的维修服务、便捷的充电服务网络等完善用户体验,以合作共赢打造面向转型升级的良好生态,让行业实现从“量的扩张”稳稳走向“质的提升”。风物长宜放眼量。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期待相关方面坚持长期主义,继续苦练内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一骑绝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报评论员 关末 视频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