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珊
北京藏经阁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唐卡首席画师指导兼研究员 陈飞
“我都经历了生死,还能有多困难的事?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做下去!”
“唐卡,从颜色上分为黑唐、红唐、彩唐、金唐,材质上有画布唐卡、掐丝唐卡、珍珠唐卡,画派上有勉唐画派、钦则画派、齐乌岗巴画派……摆在中间这幅18世纪勉唐画派作品,3个画师花了一年零7个月才完成。”说起唐卡,陈飞眉飞色舞,整个人仿佛都在发光。
唐卡,是藏语“唐嘎”的译音,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装裱以后带有卷轴的画卷”。它是流传于西藏地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飞与唐卡“结缘”是在2003年。
1978年出生的陈飞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石景山人,从小就有一个明星梦。考了三年,他终于踏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谁也没想到,他的人生规划被一场毕业旅行改变。
在那次西藏的旅行中,从一个藏族小伙的手中,陈飞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幅唐卡。打开卷轴的那一刻,他被惊到了,“虽然我对画的什么题材不太了解,但阳光照下来那一刻,画面太精美了!”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这幅唐卡,自此走进了唐卡的世界。
从西藏回来后,陈飞整天泡在国家图书馆,收集阅读唐卡的资料。
“原来一幅唐卡的诞生非常不容易,它之所以千百年来不褪色,因为选用的都是天然矿石原料,往往耗费画师至少一年的时间。这还是一种‘要命’的工艺,绘画所使用的独特颜料含有微毒,每一位画师都可谓是用生命来绘制珍贵的唐卡……”陈飞决定:把传承唐卡艺术当成一生的事业。
自此,他常往藏区跑,听到哪个老乡家有唐卡,他就会立刻赶过去。每当看到一幅珍贵的唐卡,他就异常兴奋。陈飞也渐渐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培养专门的画师队伍,建立专业的颜料基地,做精品唐卡。
传承这份古老技艺,却危险重重。有一次,陈飞在人迹罕至的藏区为了寻找绘画所用的矿石,忘记了路标而迷路,二十几个小时露宿在野外,直到被一名好心的藏族同胞发现。
后来还有一次,为了对比不同时期唐卡作品中造像的区别,陈飞徒步抄近路从一个村走向另一个村,没想到却被狼群一直尾随。他奔跑和呼救,幸好被村民相救才脱险。
更恐怖的事发生在2011年,陈飞夜里开车在去探寻绘画唐卡所用的矿物质颜料时,一辆大货车突然并线将陈飞的车撞飞。车祸使得陈飞的左手扭转了180度,手术后,他的左手落下了残疾。
“儿子,你为了唐卡连命都不要了吗?妈妈这辈子还能看到你演戏吗?”看到“魔怔”了的儿子,妈妈几度流泪。陈飞安慰妈妈:“艺术是不分台前和幕后的,非遗文化也需要有人去传承。”身边也有人劝他:“你一个军艺毕业的怎么不务正业,搞起了这个?”“我都经历了生死,还能有多困难的事?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做下去!”陈飞鼓励自己。
努力渐渐有了成效。陈飞在青海藏区找到了矿区,自选天然矿石原料;他自建了工厂,对颜料进行研磨提纯;成立了画院,寻找培养画师队伍。他还将工作室开在了北京八大处公园藏经阁内,里面专门设立唐卡展览区,普及唐卡艺术。
如今,藏经阁的正中央挂着一幅《释迦牟尼与十八罗汉》,释迦牟尼手中托着的蓝色钵,在手电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还有释迦牟尼的脖子到胸口,初看是黄色,但在手电的照射下,呈现出深浅过渡的黄色。这便是陈飞团队创新的核心绘画工艺之一——水墨分层筛选技术。
“有一次我去洗车,看到不少车的金属漆外立面清洗后闪闪发光,我就想能不能运用到唐卡中。”从设想到落地,陈飞带着团队做了上千次试验,尝试将各种颜料研磨成极细的晶体,再一点点画在画布上。无数次尝试后,才最终达到了陈飞想要的水墨分层效果。
2015年,陈飞工作室的作品走出国门,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国外政要。“儿子,你既然喜欢唐卡,那就继续干吧。”父母也终于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陈飞与唐卡朝夕相伴已经22年。这些年,他累计接待唐卡参观者超百万人次,还先后加入北京榜样宣讲团、北京市和石景山区百姓宣讲团等,走基层、下社区、进学校,宣讲非遗文化近200场。
“做精品唐卡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但对我来说,保护唐卡,传承唐卡文化早已成为一种使命。”陈飞说。
上一篇:全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下一篇:接送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