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抢险救援,城市内涝治理、山洪灾害防御、人员安全转移,地质灾害精准防范等方向发布
□刘欣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面对极端天气挑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否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硬核”力量?7月9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联合多个场景应用主管部门,召开了一场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赋能防汛减灾及抢险救援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
“这次对接活动是从城市之需谋产业发展,让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赋能防汛减灾、抢险救援。”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要求技术“能用”,更希望通过真实的场景验证确保“好用”。
需求牵引
发布3项应用场景需求清单
在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人工智能融入城市应急系统既是城市治理的需求,也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需要。“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了解城市的防汛救援等应急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究竟需要什么,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的应用方向等,同样存在认知盲点。”
此次对接会,各部门结合前期降雨天气情况,及时更新梳理防汛抢险相关需求,形成3项应用场景需求清单。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围绕抢险救援等方向,发布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急救援”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提出在重点区域构建“成都应急低空鹰眼”场景——计划在全市重点防范区域部署39台大疆机巢,构建“空地一体应急”感知网,通过无人机自主巡航、实时侦察、三维建模等功能,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成都市水务局围绕城市内涝治理、山洪灾害防御、人员安全转移等方向,发布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水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计划深化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型监测手段在重点风险点位监管、重点水务设施运行、防汛减灾等业务场景的应用。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则围绕地质灾害精准防范等方向,发布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地质灾害防治”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包括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技术支撑等。
揭榜挂帅
实战检验防汛抢险能力
此次场景清单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鼓励现场企业“揭榜”。
对于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应用场景需求清单,现场多家企业表示具备相关技术储备,对接会后可快速落地。
此前,成都已有不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品出现在城市应急抢险前线。
7月4日清晨,一场暴雨过后,成都彭州市河道水位明显上涨,当地立即启用无人机值守系统。无人机沿河道、公路低空穿梭,精准锁定隐患,生成12条安全隐患预警信息。
该产品来自四川鹏飞扶摇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杜亚辉说,企业目前有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及无人值守系统四大产品系列,相关产品已运用于成都多个场景。
来自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四足应急机器人,则能在道路阻断、通信中断、电力瘫痪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我们为机器人加装通信小站,抵达现场后可自建覆盖2—3公里范围的临时通信网络。”公司AI产品线高级架构师吴健说,在火灾、地震、防汛救灾等现场,机器人可快速传回高清视频和信息,并通过远程控制实时作业。
在吴健看来,实景应用促进了产品迭代升级,“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