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强化极核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郭威 侯懿芮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是指导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推动四川及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政策安排。近年来,成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自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拉动四川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极核作用,在加强极核引领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并注重与重庆携手,促进双极核协同发展。深入贯彻《意见》要求,对于强化成都的极核引领功能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战略意义
成都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经济增长极理论表明,经济增长通常始于具有创新能力的推动型聚集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集聚资源,再通过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即增长极能够推动主要产业部门高效地联合一组产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该地区经济增长。
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从历史演进和国际视野来看,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也是契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当前,成都正处于优势再造、蓄势突破的关键期,推进成都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国家战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及四川省域提升的三重使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战略赋能,引领区域布局。成渝地区被定位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心之一,成都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关键节点,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2024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已达8733.6万人次,开通航线规模位列全国第四,航线数量稳居中西部第一;中欧班列开行量在全国率先突破6000列,成都国际铁路港已拥有亚洲最大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其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全国一盘棋视野下,成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已经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推动成都进一步做强极核功能,是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关键举措。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挑起大梁。
双城联动,激活极核引擎效能。成都作为“双城记”的主要城市,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建设初期的不足6.3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8.72万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0.8个、0.6个百分点,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30.3%,对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能显著增强。推进成都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实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意见》明确提出,需提升成都对周边及全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其经济大市的引领作用,并深化成渝双核联动机制。近年来,以都市圈环线高速和市域(郊)铁路为主要支撑点的成德眉资交通圈基本建成,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突破670公里,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利于成都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而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成都与重庆通过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推动形成“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成渝地区由区域经济高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迈进。
全域辐射,更好助推形成“五区共兴”发展格局。2024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98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6%,较上年增长5.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成都充分发挥自身在要素集聚、产业升级、贸易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产业辐射扩散、技术创新外溢、人才资源流动等方式,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以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形成更强发展合力。近年来,成都不断增强与周围城市之间的区域协同,主动开放规划对接、交通互联、市场共享端口,努力探索多种区域利益分享模式。通过利用成都市自身资源禀赋的放大效应,巩固完善先发带后发、托底性帮扶协调机制,做深做实对口帮扶,有利于提升四川在全国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差异化发展更好塑造全域经济增长新优势新动能。
路径选择
聚焦核心功能锻造、区域协同深化、城市品质提升三大路径
成都的高质量发展对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四川全域发展具有关键战略价值。成都需把握这一战略机遇,以强化“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为引领,以深化区域协同联动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品质提升为保障,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切实履行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极核使命,在四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发挥成都极核功能,需聚焦核心功能锻造、区域协同深化和城市品质提升三大路径:
一要全面增强核心功能,筑牢“三中心一基地”基石。第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依托西部科学城等国家级平台集聚高端科研人才,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制造及清洁能源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加速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等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高效融合;第二,强化双循环门户枢纽功能,提升全球链接度。成都要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加强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协同运营,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提升航空客货运输能力。同时,要强化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功能,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提高国际物流效率,增强成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第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成都要通过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以实现金融集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同时也要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以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第四,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要增强战略承载力,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保障功能,以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抓手,加快产业链迭代升级,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创新链转化效率。重点推进《意见》明确的省级开发区升级、高新区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及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枢纽质量提升,通过新能源产业链完善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
二要深化区域协同,增强极核辐射效应。一是在成都都市圈建设层面,应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引领,以《意见》提出的“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重点推进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与一体化进程。基础设施方面,强化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完善城际铁路与高速公路布局,提升跨市域通勤效率;产业发展方面,健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优化产业协作体系,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公共服务方面,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跨区域一体化建设与互认共享,提升都市圈居民生活品质。二是在带动四川全域发展层面,发挥成都主干引领作用,依托综合交通体系拓展经济辐射半径,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三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层面,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成都的极核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发展规划互相衔接、发展平台共建共享、重点项目互为支撑。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成都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着力打造好成渝发展主轴,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梯度转移,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科技创新方面,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进行联合攻关,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实现科研资源与成果共享;开放合作方面,协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统一通关标准,优化多式联运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行效率,共促区域对外开放水平。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超大城市品质与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是驱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办事流程,提升行政效率,通过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强成都引领带动全省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具体而言,要落实《意见》支持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健全区域协同发展制度体系,完善跨区域产业合作协调与利益共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构建宜居宜业空间格局。重点构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多跨协同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努力在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与公共服务效能,切实增进城市品质与居民幸福感。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宜居空间吸引人口集聚,努力实现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区域重点保护的双赢格局。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独特城市精神标识。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下一篇:这个路口拥堵指数下降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