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昌平区崔村镇真顺村近日传来喜讯,在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这座以苹果产业闻名的京郊村落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近日,记者走进真顺村实地探访,但见环境整洁、绿树成荫,村民和游客熙熙攘攘、怡然自得。
这里有千亩苹果园,数字化智慧平台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气象数据,水肥一体化设备正根据系统指令精准灌溉。“现在用手机就能管理果园,土壤、气象等数据一目了然,让苹果收成更稳了。”北京鸿景圆苹果种植基地负责人的话语里透着欣喜。更让村民点赞的是,常态化的惠农政策宣讲会与农技指导、专家定期进村授课,帮助果农及时掌握土壤改良技术。目前,真顺村苹果种植面积1150亩,借助智慧农业技术,年均产量约2130吨,产值1500余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果子”。
近年来,村里先后实施千亩果园循环道路修复、西侧果园环境提升等工程,沥青路面串联起标准化种植区,沿途增设的休憩凉亭与苹果文化雕塑,让生产场景变身观光带。在村东头,废旧印刷厂的红砖墙被改造成艺术涂鸦墙,这里已变身为1983文化创意产业园·顺园。产业园内,汤泉艺术酒店的落地窗映着晚霞,纸艺工坊里的老师制作着各种纸艺作品,草坪上有游客喝着咖啡。“我们引入了民宿、餐饮和研学基地,去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该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
与产业升级相伴的,是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2024年落成的乡情村史陈列室里,老物件与现代电子设备相映成趣,这里既是展陈村史的窗口,也是茶饮书咖与骑行驿站,每逢周末便聚集着前来“打卡”的市民与骑行爱好者。
依托山水风光与工业遗址资源,真顺村串联起“农业嘉年华”“环西自行车赛”“果园马拉松”等品牌活动,推出苹果神仙鸡、苹果醋饮等20余道特色菜品。产业富民、文化润民……如今的真顺村,正以文明新风织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