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皱纹、白发……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突然“老了”?其实,衰老不只是这些肉眼可见的痕迹,更是身体内部悄然发生的细微改变。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衰老有两个关键的年龄段,“30岁左右”和“45岁至55岁”。但别急,吃饭时一个小改变,就能帮你延缓衰老。
01
这两个年龄段是衰老关键点
2025年7月,《细胞》(Cell)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人体50年的蛋白质变化,绘制了清晰的“衰老路线图”,还发现了两个衰老的关键点:
■ 30岁左右衰老开始
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内分泌稳态失衡可能是早期驱动因素,同期主动脉也出现稳态偏移。
通俗来说,身体内部的“老化程序”已经默默按下了开始键,别仗着年轻就挥霍啦!
■ 45~55岁衰老“里程碑式转折点”
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增长,标志其成为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窗口,尤其是主动脉蛋白质组在此过程中变化最为剧烈。
这也意味着,身体这台“机器”运转了几十年,很多零件开始“嘎吱作响”,磨损加速。这是保养的黄金期,也是危险期。
02
一个延缓衰老的好方法:
适当保持饥饿感
有研究发现,限制进食后机体产生饥饿感,而饥饿感本身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少吃或可改写衰老基因,延长寿命35%。科学家发现其背后的机制在于饥饿改变了衰老基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与炎症有关的基因会变得异常活跃,有些轻微炎症,在生活中并不能及时被感觉到。而炎症相当于一种慢性疾病,它会不断破坏人体内的健康细胞,损伤细胞最终走向衰亡。
适当保持饥饿感,能加速“细胞自噬”,清理衰老细胞,保持细胞的年轻活力。
03
正确保持饥饿感
关键在于适度+搭配
然而,不够科学的限制饮食弊大于利。建议大家采取温和、可持续的“饥饿保持法”,以下4个关键点需要了解。
■ 第一,要明白保持饥饿的限度是什么。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轻体力劳动者男性每日需要2250千卡热量,女性约1800千卡。如果自己一日热量摄入高于推荐量,可以减少至推荐量或酌情往下浮动300~500千卡(强脑力劳动者耗能多,不应下浮太多),循序渐进最佳。
不提倡60岁以上老年人、婴幼儿、青少年儿童、孕产妇等人群盲目减少能量摄入。
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较差,长期、过度限制饮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营养不良等;
婴幼儿、青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能量消耗很大,过度限制饮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孕产妇、乳母需要孕育胎儿、分泌乳汁,不仅不能过度限制饮食,还需根据饮食情况适当增加营养。
此外,糖尿病患者限制饮食可能诱发低血糖,若需要,应该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谨慎开展。
■ 第二,要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
想保持适度饥饿感又不会难以忍受或营养不良,一定要多选择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可以增强饱腹感、延迟饥饿时间,还能确保血糖血脂正常,肌肉不流失、维持免疫力正常。
比如用燕麦、煮玉米、红薯南瓜等替代1/3~1/2精米白面主食,再加入清淡的卤牛腱、清蒸/煮鱼虾、鸡蛋、牛奶酸奶、低盐豆干、坚果等高蛋白食物以及新鲜蔬果。
少食多餐、健康零食也是很好的方法: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两餐之间选择无糖酸奶、水果或低盐低油魔芋制品作加餐,可以很好地抵抗“饥饿感”。
细嚼慢咽虽是老生常谈,但真能降低食量——人类大脑在进食15分钟后才开始接收“吃饱”信号,如果吃太快,就极有可能“塞太多”而不自知。
■ 第三,分清“馋”和“饿”。
有时候我们吃东西只是因为馋而非饿,那就需要逐步给自己建立一个外置大脑“提醒者”,每次想进食时,提醒自己恢复2~3秒理智,想想是因为饿,还是因为馋。
另外,保持规律饮食、情绪平和也有助于对抗因为馋或不良情绪引发的进食。安顿好三餐和心情。适当运动也能控制旺盛的食欲,这不仅是内啡肽对情绪的积极影响,也是运动带来的“掌控感”让我们更信任自己,更自律。
■ 第四,“保持饥饿感”的方案,要因人而异。
不必盲从某一种“保持饥饿”方案,要根据自己的饮食锻炼习惯、生活作息等,选择保持“饥饿”的时机和程度,一旦身体有不适反应,就该立刻调整。
比如,过午不食让你胃不适,那就规律三餐+每餐进食量减少10%;5:2间歇性禁食难以坚持,那就试试每天晚餐减少1/3~1/4,适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综合科普中国、CCTV生活圈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