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孙维国
从“婚登大厅”走向“文旅场景”,从“办公流程”升级为“沉浸体验”,让婚姻登记既不失庄重,又充满温情,真正契合新时代婚俗文化的需求与表达
近日,在宁波象山商会大厦东海音乐节现场,10对新人走上舞台,在众人的祝福中完成集体婚礼。近年来,随着“90后”“00后”步入婚育阶段,青年一代对婚姻的审美与仪式感有了新的期待。他们不仅关注婚姻本身,更在意过程是否具有情感认同和文化品位。
“婚登+文旅”回应了现代社会的文化诉求——让法律的规范性与文化的感召力彼此交融,在烟火气与仪式感之间找准平衡点。
顺应这一社会需求,从“婚登大厅”走向“文旅场景”,从“办公流程”升级为“沉浸体验”,可以让婚姻登记既不失庄重,又充满温情,真正契合新时代婚俗文化的需求与表达。
“婚登+文旅”不是简单的场景叠加,而是民政服务供给方式的革新、地方文旅资源激活利用的新路径,背后则是政策赋能与文化自觉的双重推动。“全国通办”政策的落地为婚姻登记提供了更大的制度灵活性,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文旅资源和文化优势创新服务供给。
从颁证到庆典,从文创产品到婚俗讲解,“婚登+文旅”在内容体系中不断嵌入文化元素,使其不止于“好看好玩”,更有“可读可感”的精神指向。
抢占“婚登+文旅”新赛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强化项目设计,构建长效机制。各地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将“婚登+文旅”作为系统工程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明确责任主体、资源统筹和考评机制,推动文旅、民政、城建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实现从“部门创新”向“城市品牌”转化。
其二,拓展融合维度,提升文化内涵。“婚登”不只是领证,更承载着情感的表达与价值的传承。各地可深挖地方文化潜力,将婚俗仪式与历史传统、非遗技艺、地域特色等相结合,打造具有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的仪式体验,提升城市软实力。
其三,优化服务链条,丰富产业生态。从“领证”到“婚礼”,从“纪念”到“旅拍”,从“文创”到“住宿”,各地可将婚登作为核心环节,延伸服务链条,发展一体化婚庆文旅产业,打造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甜蜜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在“婚登目的地”竞争中,谁能率先构建完整生态、塑造情感认同、打造仪式体验,谁就能脱颖而出,占据“心智高地”。宁波象山的实践证明,传统服务只有注入创新思维,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普通窗口只有承载文化意象,才能成为动人风景。
上一篇:不如徒步去!
下一篇: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