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在北京南二环外一幢6层老楼里,记者见到了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离休干部——薛树棠。因战争时期被敌军炮弹震伤左耳,老人晚年听力严重衰退。采访时,记者需要提高音量反复提问方能交流。但老人精神矍铄,对过往经历记忆犹新,谈及战争岁月更是思绪清晰、情感充沛,仿佛又回到硝烟弥漫的前线。
薛树棠出生于军阀混战与民族危亡交织的动荡年代。6岁丧母、8岁失父后,他被大妈从天津接到河北三河农村抚养。1933年3月,热河(今承德)沦陷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同年5月侵占了包括三河在内的冀东大片地区。在长达10余年的殖民统治中,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38年4月的一天,正逢农村大集。上小学的薛树棠刚放学回家,天空中突然传来刺耳的轰鸣声。“是飞机!日本人的飞机!”有人大喊。没等村民们反应过来,机枪扫射与炸弹呼啸便接踵而至。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刚才还热闹的集市瞬间化作人间地狱,哭喊声、惨叫声此起彼伏。
年幼的薛树棠躲在家中瑟瑟发抖。轰炸过后,日军部队“扫荡”了村庄。他们胡作非为,用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折磨无辜百姓。日军的暴行点燃了民众反抗的怒火,也在薛树棠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老人眼中怒火重燃:“那时候小,我对民族大义还不完全懂,但看到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心里只有恨。”
1945年,16岁的薛树棠毅然加入八路军游击队,投身冀东抗战,后编入冀东军区十四军分区54团。首次参战的雨夜突袭中,鞋子跑掉了,他光着脚在泥泞中冲锋,脚底扎伤也浑然不觉,“我一心只想着痛击日寇”,少年的英勇无畏在战火中初露锋芒。
抗战胜利不久,解放战争烽火又起。1947年,在冀察热辽军区的一次战斗中,薛树棠奉命向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一个连传达撤退命令。当时电话线已被炸断,敌军火力凶猛。穿越500米封锁线时,他趴在石头后躲避,耳旁碎石崩裂声震耳欲聋,瞬间令他失去听觉。他利用爆炸浓烟作掩护,最终完成了任务。全连战士10分钟内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但薛树棠的左耳在这次任务中暂时失聪,后来虽然恢复了部分听力,却也留下了永久性损伤。
1948年,薛树棠因表现优异被选送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峥嵘岁月里,他历经生死考验,见证了战友的热血牺牲,也收获了军民的鱼水深情。他曾参与抓汉奸、锄特务、保卫地方安全、维护土改等工作,参加过古北口抗战等多次战役,历任班长、排长、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等职。
“抗战时期,参军的多是和我一般大小的年轻人。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只要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死了也值!那种跟着共产党保家卫国,为民族解放、百姓幸福不惧战斗牺牲的信念,纯粹热烈,不掺杂念。”老人饱含深情地说,“正因如此,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让薛树棠印象深刻的还有军民鱼水情。“老百姓省下吃的留给战士,对共产党、子弟兵的热爱,是战争年代最温暖的记忆,我永生难忘。”谈及此处,老人眼眶湿润。他感慨自己是幸运的,“能活着看到新中国成立,是多少战友的夙愿。”
回首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老人感叹,从战火中走来、在探索中成长,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如今国家强大了,但不能忘记来时路,所有人都要好好珍惜。”
“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听党的话跟党走。”这句朴实的嘱托,凝结着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对历史的敬畏、对党的忠诚、对后辈的期许。那些为了信仰与正义燃烧的青春,那些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永远值得被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