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8小时,600桶垃圾!上海这套房被提级督办!沟通全靠爬进爬出……
创始人
2025-07-05 21:05:41
0

来源:新闻坊

昨天(7月4日)

小坊关注了宝山区大华二村

某栋居民楼

"囤积成癖"的周阿婆的案例

↓↓↓

74岁的周阿婆退休前在银行工作,退休后也是衣食无忧,但或许是因为长期独居、性格内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她在家里囤了不少吃不掉的蔬菜、大米和日用品,久而久之,蟑螂泛滥成灾,邻居不堪其扰

记者介入采访后,对该案例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跟踪。期间,周阿婆所在居委联合阿婆的亲弟弟周老伯,多次上门帮她清理“囤货,终于使周阿婆家的居住环境有所好转,邻居的投诉也渐渐平息。

但是,周阿婆囤积的习惯并未改变,她的弟弟和属地居委的王书记也都担心,如果失去了家人和社区的托举,今后周阿婆又该如何生活下去

清理中

当亲人逐渐老去、清理屡屡回潮、社区无能为力。翻遍我们的“工具箱”,还能找出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呢?诉诸法律,用法律的强制力,能改变“囤积癖”老人的陋习吗,能为社区争得一片洁净之地吗?

同样在去年8月这个酷暑之夏

记者在关注周阿婆案例的同时

又接到了极端案例的投诉

↓↓↓

家在崇明8旬老人赵阿婆,同样囤积成癖,把家里变成了"垃圾山",忍无可忍的邻居甚至把赵阿婆和她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结局如何呢?

继续来看记者观察

这间垃圾堆积如山的屋子

就是赵阿婆的家

邻居们说

这样的情况持续有3年

6楼邻居 陈阿姨:她把外面人家馊掉的、不要的东西都捡回来,味道臭得你下去就要呕吐,有一种氧气呼吸不了的感觉。完全困扰了我们的邻居,我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都没有了,政府部门、居委领导都说无能为力,我现在是无路可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4楼邻居 张先生:捡来垃圾,放到楼梯口去暴晒,她说晒完了过后再弄来吃,臭得实在吃不消。去年冬天我买进来没发现,现在我家装修,因为臭气很厉害没有工人愿意来帮我做

记者联系了属地居委,没想到居委干部也是一肚子委屈,他们给记者一个U盘,里面的工作视频显示,三年间居委干部上门劝说、调解、清理的动作已重复了上百次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几乎每天都上门,我们爬到老太太家里,给她外面楼道乱堆的东西全部清理掉,那个蟑螂飞得是不堪入目,甚至飞到志愿者(衣服)里

陆海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干部:请人(理)都请不到。垃圾桶没了,到别的小区再借过来。帮她被子理出来的时候,猫也出来了、老鼠也出来了,志愿者说这下猫和老鼠都能共舞了。

居委付诸的努力,依然没能打破老人囤积垃圾的执着,一次次清理,一次次返潮。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她就爬到垃圾堆里捡,我们就一直去拉她,候着等着她,恨不得把那个垃圾桶门都关住,我们这边不是有人口协管员吗?那个衣服和警察的衣服差不多,让他上门和老太太说你不要拾了,(骗她)你拾了你这个退休金都拿不到啦,她不相信,她还是拾。

6楼邻居陈阿姨:你要扔她东西的话,她就是作死作活,我要死啦,你们丢我东西或者怎么样。

2024年9月,暑热尚未褪去

记者在回访中终于见到了赵阿婆

这次相遇中

老人爱捡垃圾的原因

似乎有了可循的轨迹

当事人 赵阿婆:我小时候苦的,大的要照顾、小的也要照顾,我跑不动了,当时都靠亲戚朋友帮忙活下来的,挨家挨户讨钱、借东西活下去的,救济粮也吃过

在这次回访中,记者也见到了老人的养女龚阿姨,她说母亲之所以爱捡拾垃圾、囤积物品,除了小时候家里穷、物质匮乏之外,也因为一直务农的她,失去自留地后闲不住。

龚阿姨 赵阿婆养女:小区回搬过来,现在好了,年纪大了,田也没有了不干活了,整天闲就是往外跑。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她女儿(养女)也怀疑她是不是有阿尔兹海默病,我们也让她去医院看一下,老人不配合,说难听点就像一个“老小孩”和你耍赖皮,去了她就躺在地上不让动

眼看着属地居委无能为力,在记者介入采访后,这个案例被提级处理,由上级陈家镇党委王副书记亲自督办,不仅集结了更多部门,还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倒逼家属重视起来

王璠 崇明区城家镇党委副书记:其实不是光《民法典》了,《民法典》里面都是蛮宏观的,我们还找到国家对民事侵权行为的司法解释,开会的时候我拿出来给家属看的。

说动家属后,去年10月,属地陈家镇整合了镇司法所、驻村法官、社区、环卫等各方力量,整治当天,调集了1台垃圾压缩车,所有工作人员脱产作业,足足清理了8小时,600桶垃圾

整整8个钟头,600桶垃圾!属地镇党委副书记亲自督办,才集结了这么多力量,总算把赵阿婆囤积了三年的垃圾清理干净,但执行的成本也太高了。

经过声势浩大的清理过后

效果怎么样呢?能一劳永逸吗?

去年11月

记者杀了个回马枪

第三次去到崇明陈家镇

时隔四个月,记者再次来到这个楼栋,明显异味已全部消除,周边邻居反映楼道也整洁了不少,大家都非常高兴。

6楼居民 陈阿姨:现在好很多了,前两天我朋友来我家说,是不是走错楼道啦?

小区居民:三天两头家里人就来弄了,看到女儿来弄了

老人养女 龚阿姨:平时不说多,一次肯定是有的,现在是升级到天天在弄了,说不好嘛只能(帮她)清理。

清理的效果立竿见影

但赵阿婆捡拾垃圾的陋习

却依然未改

好景不长,今年6月

经历了太多次失望的邻居

还是将赵阿婆和她的孙子

告上了法庭

记者:上次我们到崇明的时候看过,她房间里的垃圾都清掉了,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呢

6楼邻居 陈阿姨:本来想撤诉,但是后来感觉这个味道还有,开庭前十几天,我打开门一股臭味又出来了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对囤积行为的适用法条,主要参照《民法典》当中的相邻权纠纷条款。然而,即便胜诉,判决周期长、执行成本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一旦回潮,居民只能再次起诉,又将陷入相同的困境

陈欣皓 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行如果被申请人,也就是居民这边不配合的话,法院还是要安排大量人手来强制执行,进入到居民的房间里去做清理的动作,整个对于法律的执行压力和难度也是很高的。

并且这也只是一个治标的方式,不治本,因为执行完毕后相当于这个案件就履行完毕了,那履行完毕后如果这位居民持续之前的行为,可能又要通过再次起诉的方式去解决

而老年问题专家指出,引发囤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既可能是老人存在心理异常或者认知障碍,也不能排除受到年轻时的特殊经历影响,甚至“囤积癖”还可能会遗传

刘晴暄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第一,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老人患有囤积障碍的,子女可能是有风险的

第二,社会环境对他是有影响的,比如说现在有些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物质匮乏,物质相对被剥夺等经历,到了一定的年龄可能会产生对某些物品的依赖,舍不得丢掉;

第三,认知方面也会有影响,比如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的老人,他从认知上已经无法区分这个东西是否有用,能不能丢弃;

另外也有心理因素,比如他对某些物品建立起的依恋,这种依恋成为不能舍弃的依恋时,就会产生出一些这样的囤积问题。

老人是陋习难改,家人和社区无能为力,可即便是提级督办,甚至最终诉诸法律,执行的成本高不说,最终能不能治标又治本,彻底还楼道和社区一片洁净之地,往往还是在囤积癖”老人的一念之间

专家也说了,引发老人囤积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可能是遗传和习惯,也有可能是认知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对于不同的“囤积癖”老人,不可能适用同一种“工具”来破解困局

那么对于不同的情况

有没有更对症下药的方法和途径呢?

记者:李仕婧

摄像:朱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找一首英文歌,中间有诡异的笑声 找一首英文歌,中间有诡异的笑声You Will be Mine播放歌手:Lenka语言:册猜英语所属...
行测选词填空题目 行测选词填空题目不是吧,信息对称才是固定搭配,是说每个人得到的信息都基本一致,没有内幕交易A对称 绝...
俄多地遭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乌方... 俄罗斯国防部5日通报说,俄多地遭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防空系统击落累计超过100架无人机。乌克兰军方说...
分享给真正懂你的人幽默说说? 分享给真正懂你的人幽默说说?  1、真正懂你的人不用解释他都能懂,优秀的男人可能都是先认识了自己,再...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个“箱子”... “未来的建筑,是工厂化加工地的智能化。从开始设计到生产制造,整个流程都在数字化状态下完成,不同于传统...
托起希望新村的“希望”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郑菁菁  盛夏七月,走进衢江区云溪乡希望新村数字化食用菌共富产业园,记者看到...
微案精办中彰显司法温度 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本报通讯员 邓光扬  大要案审判备受瞩目,琐碎小案同样牵系百...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许如梅:... 自从把母亲的墓地迁到海南省海口市金牛岭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84岁的符如来常来看望母亲许如梅。每每...
爷爷与老黄牛 爷爷是个倔强的放牛汉。 他的一生,像与牛钉在了一起,紧紧相连。可命运的镰刀终究还是割向了这对老...
突发!马斯克SpaceX在太平...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