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坊
昨天(7月4日)
小坊关注了宝山区大华二村
某栋居民楼
"囤积成癖"的周阿婆的案例
↓↓↓
74岁的周阿婆退休前在银行工作,退休后也是衣食无忧,但或许是因为长期独居、性格内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她在家里囤了不少吃不掉的蔬菜、大米和日用品,久而久之,蟑螂泛滥成灾,邻居不堪其扰。
记者介入采访后,对该案例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跟踪。期间,周阿婆所在居委联合阿婆的亲弟弟周老伯,多次上门帮她清理“囤货”,终于使周阿婆家的居住环境有所好转,邻居的投诉也渐渐平息。
但是,周阿婆囤积的习惯并未改变,她的弟弟和属地居委的王书记也都担心,如果失去了家人和社区的托举,今后周阿婆又该如何生活下去?
清理中
当亲人逐渐老去、清理屡屡回潮、社区无能为力。翻遍我们的“工具箱”,还能找出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呢?诉诸法律,用法律的强制力,能改变“囤积癖”老人的陋习吗,能为社区争得一片洁净之地吗?
同样在去年8月这个酷暑之夏
记者在关注周阿婆案例的同时
又接到了极端案例的投诉
↓↓↓
家在崇明的8旬老人赵阿婆,同样囤积成癖,把家里变成了"垃圾山",忍无可忍的邻居甚至把赵阿婆和她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结局如何呢?
继续来看记者观察
这间垃圾堆积如山的屋子
就是赵阿婆的家
邻居们说
这样的情况持续有3年
6楼邻居 陈阿姨:她把外面人家馊掉的、不要的东西都捡回来,味道臭得你下去就要呕吐,有一种氧气呼吸不了的感觉。完全困扰了我们的邻居,我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都没有了,政府部门、居委领导都说无能为力,我现在是无路可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4楼邻居 张先生:捡来垃圾,放到楼梯口去暴晒,她说晒完了过后再弄来吃,臭得实在吃不消。去年冬天我买进来没发现,现在我家装修,因为臭气很厉害没有工人愿意来帮我做。
记者联系了属地居委,没想到居委干部也是一肚子委屈,他们给记者一个U盘,里面的工作视频显示,三年间居委干部上门劝说、调解、清理的动作已重复了上百次。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几乎每天都上门,我们爬到老太太家里,给她外面楼道乱堆的东西全部清理掉,那个蟑螂飞得是不堪入目,甚至飞到志愿者(衣服)里。
陆海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干部:请人(理)都请不到。垃圾桶没了,到别的小区再借过来。帮她被子理出来的时候,猫也出来了、老鼠也出来了,志愿者说这下猫和老鼠都能共舞了。
居委付诸的努力,依然没能打破老人囤积垃圾的执着,一次次清理,一次次返潮。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她就爬到垃圾堆里捡,我们就一直去拉她,候着等着她,恨不得把那个垃圾桶门都关住,我们这边不是有人口协管员吗?那个衣服和警察的衣服差不多,让他上门和老太太说你不要拾了,(骗她)你拾了你这个退休金都拿不到啦,她不相信,她还是拾。
6楼邻居陈阿姨:你要扔她东西的话,她就是作死作活,我要死啦,你们丢我东西或者怎么样。
2024年9月,暑热尚未褪去
记者在回访中终于见到了赵阿婆
这次相遇中
老人爱捡垃圾的原因
似乎有了可循的轨迹
当事人 赵阿婆:我小时候苦的,大的要照顾、小的也要照顾,我跑不动了,当时都靠亲戚朋友帮忙活下来的,挨家挨户讨钱、借东西活下去的,救济粮也吃过。
在这次回访中,记者也见到了老人的养女龚阿姨,她说母亲之所以爱捡拾垃圾、囤积物品,除了小时候家里穷、物质匮乏之外,也因为一直务农的她,失去自留地后闲不住。
龚阿姨 赵阿婆养女:小区回搬过来,现在好了,年纪大了,田也没有了不干活了,整天闲就是往外跑。
陈成 东海第三社区居委委员:她女儿(养女)也怀疑她是不是有阿尔兹海默病,我们也让她去医院看一下,老人不配合,说难听点就像一个“老小孩”和你耍赖皮,去了她就躺在地上不让动。
眼看着属地居委无能为力,在记者介入采访后,这个案例被提级处理,由上级陈家镇党委王副书记亲自督办,不仅集结了更多部门,还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倒逼家属重视起来。
王璠 崇明区城家镇党委副书记:其实不是光《民法典》了,《民法典》里面都是蛮宏观的,我们还找到国家对民事侵权行为的司法解释,开会的时候我拿出来给家属看的。
说动家属后,去年10月,属地陈家镇整合了镇司法所、驻村法官、社区、环卫等各方力量,整治当天,调集了1台垃圾压缩车,所有工作人员脱产作业,足足清理了8小时,600桶垃圾。
整整8个钟头,600桶垃圾!属地镇党委副书记亲自督办,才集结了这么多力量,总算把赵阿婆囤积了三年的垃圾清理干净,但执行的成本也太高了。
经过声势浩大的清理过后
效果怎么样呢?能一劳永逸吗?
去年11月
记者杀了个回马枪
第三次去到崇明陈家镇
时隔四个月,记者再次来到这个楼栋,明显异味已全部消除,周边邻居反映楼道也整洁了不少,大家都非常高兴。
6楼居民 陈阿姨:现在好很多了,前两天我朋友来我家说,是不是走错楼道啦?
小区居民:三天两头家里人就来弄了,看到女儿来弄了。
老人养女 龚阿姨:平时不说多,一次肯定是有的,现在是升级到天天在弄了,说不好嘛只能(帮她)清理。
清理的效果立竿见影
但赵阿婆捡拾垃圾的陋习
却依然未改
好景不长,今年6月
经历了太多次失望的邻居
还是将赵阿婆和她的孙子
告上了法庭
记者:上次我们到崇明的时候看过,她房间里的垃圾都清掉了,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呢?
6楼邻居 陈阿姨:本来想撤诉,但是后来感觉这个味道还有,开庭前十几天,我打开门一股臭味又出来了。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对囤积行为的适用法条,主要参照《民法典》当中的相邻权纠纷条款。然而,即便胜诉,判决周期长、执行成本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一旦回潮,居民只能再次起诉,又将陷入相同的困境。
陈欣皓 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行如果被申请人,也就是居民这边不配合的话,法院还是要安排大量人手来强制执行,进入到居民的房间里去做清理的动作,整个对于法律的执行压力和难度也是很高的。
并且这也只是一个治标的方式,不治本,因为执行完毕后相当于这个案件就履行完毕了,那履行完毕后如果这位居民持续之前的行为,可能又要通过再次起诉的方式去解决。
而老年问题专家指出,引发囤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既可能是老人存在心理异常或者认知障碍,也不能排除受到年轻时的特殊经历影响,甚至“囤积癖”还可能会遗传。
刘晴暄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第一,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老人患有囤积障碍的,子女可能是有风险的;
第二,社会环境对他是有影响的,比如说现在有些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物质匮乏,物质相对被剥夺等经历,到了一定的年龄可能会产生对某些物品的依赖,舍不得丢掉;
第三,认知方面也会有影响,比如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的老人,他从认知上已经无法区分这个东西是否有用,能不能丢弃;
另外也有心理因素,比如他对某些物品建立起的依恋,这种依恋成为不能舍弃的依恋时,就会产生出一些这样的囤积问题。
老人是陋习难改,家人和社区无能为力,可即便是提级督办,甚至最终诉诸法律,执行的成本高不说,最终能不能治标又治本,彻底还楼道和社区一片洁净之地,往往还是在“囤积癖”老人的一念之间。
专家也说了,引发老人囤积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可能是遗传和习惯,也有可能是认知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对于不同的“囤积癖”老人,不可能适用同一种“工具”来破解困局。
那么对于不同的情况
有没有更对症下药的方法和途径呢?
记者:李仕婧
摄像: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