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教育协同发展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余年来,京冀两地中小学建立了160余对“手拉手”帮扶合作关系,联手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共建共享,共绘教育“同心圆”,更加紧密的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雄安文德幼儿园的教师正在动手制作教具。本报记者 邓伟摄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操场上的恣意奔跑、科技课上的头脑风暴……寒来暑往,学生的改变发生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京冀教育协同发展润物无声。
雄安文德幼儿园:在未来之城“育苗”
“哇,真是太神奇了。”在雄安文德幼儿园的教室内,看到桌子上的编程测量机器人来回走动,测出了玩具的长宽高,大班的学生们发出了欢呼声。
雄安文德幼儿园殷珺(左一)正在与教师一起制作教具。本报记者 邓伟摄文德幼儿园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是一所新建幼儿园。今年上半年的课程中,学校教师亲自动手制作全新的玩具“编程测量机器人”。随着机器人“朋友”的加入,孩子们从教室里走到操场、楼道等更广阔空间,他们操作着机器人用编程视角测量校园的各个角落。
来自北京的教师邓雅静曾在北京海淀区任教多年,并多次获得教育荣誉,她介绍“健康打底、科学赋能”的是文德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既保留北京优质教育的精髓,又结合雄安特色进行创新。”她说,结合雄安科技之城、未来之城的定位,老师们联手设计幼儿编程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高科技元素。
“从忐忑不安到游刃有余,这一年让我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意义。”青年教师马雪然说,许多年轻教师在团队协作氛围中得到了快速成长。雄安文德幼儿园园长殷珺是北京市优秀教师,已在雄安新区工作多年,先后参与多所幼儿园的援建帮扶。她介绍,幼儿园将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这支由北京优秀教师和名校毕业生组成的团队为雄安新区学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北实三河校区:衔接课程铺垫学业“下一程”
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的小初衔接课程。受访者供图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的小初衔接课程。受访者供图暑期来临,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的老师们仍旧忙碌。
6月30日至7月2日,学校开设了小初衔接课程,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同时增设了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协作训练等特色课程。课程内容既注重对小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巧妙引入初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初中学习节奏。
六年级学生李同学说:“通过参加这些衔接课程,我对初中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迷茫和害怕,反而充满了期待。”家长王女士说:“学校的衔接课程安排得非常周到,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让家长非常放心。”
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成立于2021年10月,经过积极探索,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正逐步与北京总校缩小差距,对标北京总校办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让优质教育资源完成高质量对接融合。本次在小初衔接课程上的积极探索,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区域内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如今的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校园里,书声琅琅,课间休息多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校长廖向群表示,学校发展已步入正轨,学生们正朝气蓬勃地成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朝着与北京总校“同形、同构、同质”的目标迈进。
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双导师制”激发学习兴趣
目光转至渤海湾畔的曹妃甸,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是较早一批京冀教育合作标志性项目。为了将北京总校先进理念完整“移植”,北京景山学校组建“智囊团”,6名主管校长和老教师开启了近十年的双城生活。他们每周往返京冀,把总校60余年教学经验倾囊相授。
高中二年级地理老师韩俊来自山西长治,2017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任教。她说:“自从我踏入校门起,北京景山学校本校的地理老师廉辉就一直指导我的地理教学,让我受益良多。廉辉老师现在还每两个月来分校一次指导教学,有时凌晨两点还给我发回修改后的教案。”
刘子明同学的故事是学校发展最好的注脚。学校“双导师制”帮助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学业导师帮他夯实基础,兴趣导师发现他的语言天赋,鼓励他加入学校英语社团活动。如今,他能用流利英语辩论,目标直指北京外国语大学。他说:“学校的教育理念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据了解,曹妃甸分校深度融入北京景山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这里,老师们适应随时被听课,手写教案、提前备课、跨校教研等制度让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实践,点亮学生的未来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