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形的篮子装满鲜花,灯角缀着流苏穗子,茶篮灯舞的表演者握着连接篮子的轴靠内劲翻转着手腕,茶篮便滴溜溜转开,流苏甩成圆弧,好看极了。”江西省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杨俊每每回想起儿时记忆中的茶篮灯,依旧能从中感受到节日中劳动者的喜悦。
当初追着茶篮灯跑的孩子,如今已将采茶戏基本功融会贯通。不断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艺术创作原则,杨俊荣获2025年“最美职工”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演的剧目5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摔出来的“台柱子”
茶篮灯欢乐轻松的氛围,自小在杨俊心中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在热爱文艺的父亲支持教导下,杨俊成为人人夸赞的小歌手,并进入家乡文艺队。1994年,他考上了赣南文艺学校,开启了学艺生涯。
因为热爱,杨俊常常觉得自己练得还不够,即便在入学第二年便获得全校毯子功比赛十项全能,他还是暗暗和自己较劲。
“第一次看高年级的学生在练云里翻,我心里很激动,虽然没练过,但胆子大想试试。”杨俊笑着说,当时脑海中排练了几遍动作,自己就敢站上台子,只是这一翻,醒来就在医院了。
是什么原因?杨俊头上缝了十几针,绷着纱布回到学校,在台上不断琢磨着。在看别人练习的过程中,他恍然大悟:要让身体先卷出去,往前方45度角走,不能起直了,不然人在空中就没有力度再推了。
“在哪里跌倒,如果不及时爬起解决问题,这便会成为将来艺术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杨俊谨记着老师的教导,一咬牙再次站上台子,这次稳稳落地。“虽然现在看到桌角,脑袋上还会感觉隐隐疼痛,但很庆幸当时自己克服了恐惧,超越了自己。”
在不断训练中,杨俊熟练掌握了赣南采茶戏的“三绝”——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进入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工作后,不久便成了剧院的“台柱子”。
根植红色沃土创作
随着舞台演出的增多,杨俊深深意识到文艺工作者不光是要“练”,更要想方设法地“创”,在生活基础上进行创作提炼。
作为革命老区,赣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片土地上流传着无数感人故事。“作为一名成长在赣南土壤上的采茶戏传承人,我学着前人教习的‘矮子步’,迈步走在新时代的文艺热土上,深知红色是我们的底蕴、传承是我们的坚持。”杨俊说。
杨俊与同事们以红色历史为背景,把发生在赣南的故事搬上舞台。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中,他是在战火的残酷淬炼中迅速成长的满崽;《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是一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讲信义、重承诺,在长征途中带着红军留下的黄金孤身追赶红军部队;《永远的歌谣》中,他是为革命筹粮、捐粮,一心为民的苏区干部李龙槐。
“不真不是戏,太真不是戏。”为塑造更丰满立体的人物角色,杨俊常常沉浸式体验角色生活。在《一个人的长征》排练期间,他蓄起长发和胡须,身着破旧衣衫,研究揣摩“骡子”这一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在张曼君导演的创作引领下从人物背景出发,大胆创新,用皮影表现马和骡子,让花姑唱山歌,邱排长唱新腔,谷小姐唱美声花腔,通过巧妙融合使传统戏曲焕发别样生机。
探索创新之路
“口曲日日新,手脚时时变。”赣南采茶戏一直致力于传统戏剧文化创新之路的探索,杨俊也深深牢记着戏行的这句祖训。
近年来,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客家艺术创作研究所)连续打造《赣州有戏》《云里飞出绿彩凤》等多部MV,把赣南采茶戏融合说唱等表现形式加以创作,视频一经推出反响热烈。网友纷纷点赞留言:“看到了赣南采茶戏与现代艺术的精彩融合”“展现出文化底蕴深厚且开放、充满活力的赣州及振兴发展的时代巨变”……
多年来,杨俊与同事们走遍赣州各地,挖掘整理了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文本52个、传统音乐曲牌400余首。如今,赣南采茶戏拥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根据时代与群众审美的需要,我们在传统赣南采茶戏基础上,通过尝试制作歌曲MV、快闪、戏剧短视频以及用现代乐器演绎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着探索创新,希望更多人感受到赣南采茶戏的魅力。”杨俊说。
近年来,剧团还返聘陈宾茂、黄玉英、潘桃桃等老一辈艺术家,对年轻演员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杨俊将奖励的人才奖金设立“赣南采茶戏演员培养基金”,以“一练、二带、三推、四换班”的做法毫无保留地指导培养年轻演员,使赣南采茶戏后继有人,不断迸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