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削的身材,略微佝偻的肩背,黝黑的皮肤……6月25日,来自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银岗村的建筑工人刘诗利,像往常一样走进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书。
这里正在举办着一场新书分享会。衣着朴素、满脸皱纹的刘诗利在人群外围徘徊,双手搓着衣角,神情中带着犹豫与渴望。得知其在北京打零工、快60岁依然爱读书,作家陈行甲主动赠书并在扉页留下电话号码。签名的同时,他再三叮嘱:“大哥,记得联系我。”
收到赠书的刘诗利惊喜交加,满脸过意不去,陈行甲则回应:“你是我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这个温暖瞬间被镜头捕捉,刘诗利也走进网友们的视野。
“那天刚好工地休息,我就想着到书店看看书。”刘诗利表示,是在麦收结束后来到北京务工的,平日里,他凌晨5点就要到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找零工,一般以绑钢筋、打混凝土等体力活为主,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9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每天收入有两三百元。
没找到活的时候,刘诗利就爱往北京图书大厦跑,有时候干活累了,他也会给自己放一天假去看看书。
“我喜欢诗词。”刘诗利说,“那么短小的句子,用最简洁的话就能讲出好多大道理,我可喜欢看了。”除此之外,刘诗利还喜欢翻阅字典、词典和与工作相关的工具书。
“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日常的重要消遣,我不懂的东西,通过读书就弄懂了。通过读书,我掌握了很多信息、知识,甚至我的一些观念、认识,都提高了。”刘诗利说。
今年58岁的刘诗利已经在外务工20余年。1985年,刘诗利成为当地的一名民办教师,教语文和数学,一干就是11年。1996年,为了提高收入养家,刘诗利离开教师岗位,开始了种地和外出打工兼顾的生活。
近年来,刘诗利辗转济南、太原、青岛、北京等地的工厂、工地,农忙时还要返乡帮忙。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未磨灭他对阅读的热爱,每到一地打工,刘诗利都会寻找当地的图书馆。
不仅自己读书,刘诗利也会经常提醒两个孩子多读书。“他们现在都工作了,但我总希望除了挣钱,也要多吸收一些精神财富,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物质以外的事情上。”
“脚踩泥泞却依然仰望天空”“没有文凭有时候不代表没有文化”“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走红后,不少网友纷纷为刘诗利点赞,并有热心网友想为他提供帮助。
对此,刘诗利很感动,“大家关注这件事,可能是因为产生了共鸣。”刘诗利说,阅读让他感受到了作为劳动者的尊严。同时,他也婉拒了网友的物质帮助:“谁的钱不是辛苦钱?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这就足够了。”
对于基层劳动者在阅读方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刘诗利提到,带书打工不方便、住处没有藏书空间等问题,是很多工友的普遍困扰。“工友们接触书籍的方式有限,主要是去图书馆或者书店,但由于工作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并不方便。”
“希望未来城市图书馆和书店场所能在开放时间、座位设置、书籍类型等方面更加贴合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刘诗利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上一篇:【最美职工】赣南红韵入戏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