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进入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将城市变成“蒸笼”,也给坚守在大街小巷进行户外作业的环卫工人带来了严峻“烤”验。尽管气温居高不下,但我市城市管理部门已经多措并举织就高温天气下环卫作业安全网,对于环卫工人的关爱“热度”也在持续“升温”。
记者在市城管局获悉,为切实保障高温作业环境下环卫工人的健康安全,市城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高温天气应对工作的部署要求,强化行业指导,督导各环卫企业严格落实责任,迅速启动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并根据气温变化科学调整作业时段、作业模式和作业频率,严格落实多维保障和立体防控,既为城市的“美容师”提供更坚实的后盾,全力保障环卫工人作业安全,又确保高温天气下城市环卫作业有序开展,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严格标准量化管理,科学调整作业时段避开高温时段
6月10日,市城管局下发《关于加强夏季高温环卫作业保障的通知》,要求各环卫作业公司实时监测气温变化,科学调整环卫工人作业时段。
依据通知,气温达到30℃以上35℃以下时,12:00至14:00停止保洁人员户外作业;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11:00至15:00停止保洁人员户外作业;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11:00至16:00停止保洁人员户外作业;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则全面停止人工户外作业。作业时间调整后避开了高温时段,减少了环卫工人的户外暴露时间,切实保障一线环卫工人的健康安全。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全面调整作业模式和作业频率
针对高温时段,市城管局科学调整环卫作业模式和作业频率,督导环卫企业合理调度机械设备,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作业频率,切实解决一线人员高温暴露风险。
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装备升级提升作业效能,滨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四季养护车与综合清扫保洁车凭借灵活机动、操作简便的优势,有效替代了传统人工普扫和捡拾作业,在优化工作流程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环卫工人的作业体验,降低了高温作业的风险。同时,通过环卫企业数控管理系统加强科学调度,增加大中小型各类环卫设备的作业频次和覆盖密度,确保在缩减人工时段的同时,城市环境卫生标准不降、管理力度不减。目前,市管区域机扫率已达到100%。
完善多维保障体系,筑牢健康“清凉防线”
为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市城管局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多维保障体系,为环卫工人筑起“清凉防线”。
其中,完善后勤保障设施,加强环卫工人休息室(城管驿站)设施配备,确保空调全天开放,并备足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血压仪、速效救心丸等急救物资及饮用水;建立流动补给机制,巡检车辆配备防暑物资,实现高温时段一线作业人员“即时补给”。健全健康管理机制,依托企业年度体检数据,建立环卫工人健康档案,对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实施重点监测,在6至9月增加血压检测频次,降低高温作业风险;通过智能化终端设备实时监测作业人员体征状态,确保发生中暑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处置”。构建协同关爱机制,监督企业依法足额发放高温津贴,并通过专项检查保障政策落实;联合工会、爱心企业等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动员沿街商户设立“爱心饮水点”,形成社会关爱合力。
安全管理立体防控,确保作业平稳有序
市城管局深入贯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要求,通过“三严一训”,将安全生产理念深度融入环卫日常管理体系,全面筑牢夏季高温期间环卫作业安全屏障。
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检车辆安全,动态优化车辆检查标准,将轮胎气压、花纹磨损及冷却系统、电气线路等关键部件纳入日检必查项目,建立高温专项检查清单,从源头消除爆胎、自燃等安全隐患。严控驾驶资质,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出车前酒精检测和准驾资质自动核验双管控,确保驾驶员状态符合上岗要求。严管智控运行,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作业车辆电机温度、电池状态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设置安全阈值并自动预警,防范运行风险。抓实消防培训,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消防培训,提升了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求环卫企业组织全体驾驶员开展灭火器实操培训,提升初期火灾扑救能力,筑牢消防安全第一道防线。
原标题:滨州市城管局多措并举应对高温“烤”验 筑牢环卫工人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