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应链金融为何易陷“虚假贸易”与“重复融资”危机?真实贸易防线如何筑牢?
创始人
2025-07-04 22:26:47
0

来源:供应链金融

在产业协同的浪潮中,国企供应链金融本应是托举实体经济的“稳定器”——串联起上下游企业,为中小企业注入融资活水,更肩负着守住国有资产安全底线的重要使命。然而,“走单不走货”的虚假贸易与“一债多融”的重复融资如同两道“暗礁”,破坏市场公平,吞没国有资产,还会时不时掀起金融风暴。

暗涌:虚假贸易与重复融资的致命陷阱

“走单不走货”是最常见的伪装:企业签虚假合同、开空头发票,资金在关联账户空转,看似完成贸易闭环,实则连一货物都未交付。更有甚者虚构交易背景,用伪造单据向金融机构“骗钱”。2016年“中拓系”案便是典型:主犯陈志勾结中石化员工,将境内外贸易链变成“提款机”——以国企名义开立信用证采购境外PX,却将货物交给“中拓系”加工销售,销售款由陈志随意支配,信用证到期才归还,反复套取国有资金。资不抵债后,更伪造货权凭证,与多家企业开展“虚假闭环贸易”,骗取66亿元融资款投入期货市场,最终血本无归。这不仅是企业破产,更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市场公平的崩塌——那些靠真实业务生存的企业,因为“纸面交易”被迫陷入不公平竞争

而重复融资,则像越吹越大却终将会破裂“泡沫”企业利用信息差,将同一批货物、同一张应收账款多次质押和转让,从多家金融机构“套现”。部分核心企业甚至与供应商合谋,虚增应收账款、延长账期,帮其“一债多融”,自己从中分一杯羹。曾经的“广州第一民企”雪松控股,靠这招冲进“世界500强”:虚构贸易周转,将“应收账款”包装成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疯狂融资200亿元,卷入广州多家国企。最终资金链断裂,旗下理财产品陆续逾期,涉及投资人约8000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投资者的绝望,是金融资源的错配,更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前兆——一旦某环断裂,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都将崩塌。

溯源:国企供应链金融困局的深层密码

乱象绝非偶然,是内部风控的“千疮百孔”与外部监管的“力不从心”共同酿成的苦果。

内部风控的漏洞首先是贸易流程的“随意性”:合同签订时,对货物交付方式、验收标准等关键条款审核不严,给不法分子留了“后门”;货物监管环节,缺乏专业手段和人员,连“货物是否真实存在”都查不清,“走单不走货”自然难以发现。在信用评估环节,国企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却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行业口碑等“软信息”。有些企业粉饰报表掩盖经营危机,仍能混入供应链金融体系,为风险埋下“定时炸弹”。

外部监管同样挑战重重。尽管国务院国资委早在2012年就开始监管和控制融资性贸易,2018年明确其为违规业务,2023年更发布“十不准”禁令,但执行难度仍然较大。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主体、跨区域,资金和货物流转复杂,监管难以“全覆盖”。不法企业便利用这些盲区,用更隐蔽的手段作案。而市场环境的“内卷”,更让问题雪上加霜——部分国企为冲规模、抢短期利益,盲目降低业务门槛;一些不法机构打着“供应链服务”旗号,与国企“合作”搞虚假贸易,市场秩序被搅得一片混乱。

这些漏洞与挑战,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国企供应链金融困在“风险漩涡”中,稍有不慎,便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与金融市场的动荡。

破局:筑牢真实贸易的立体防线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制度+科技+动态管理”的立体防线,将“真实贸易”的根基扎得更稳。

首先合同审查要“精细化”组建法务、财务、业务专家团队,深挖验收标准、货物权属等“隐藏风险点”;审批要“分层级”——小额业务部门初审,大额高风险业务需风控委员会、高层集体决策,责任到人,问责到岗。

其次用科技为交易真实性“上锁”: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电子标签)实时监控货物运输、仓储,让“走单不走货”无处遁形;区块链技术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合同、发票、物流单据“上链存证”,数据不可篡改,交易全流程透明可溯。某国企在煤炭供应链中应用此技术,运输途中的煤炭数量、位置实时更新,彻底杜绝虚假运输。

另外是重塑信用评估的“精准度”:构建多维评估模型,纳入经营历史、行业口碑、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用大数据收集工商、司法、媒体等多渠道信息,全面“画像”;定期“信用重估”——每季度或半年评估合作企业,一旦发现诉讼、财务异常等“信用恶化”信号,立即收紧融资条件或要求担保。

最后强化员工的“风控意识”:定期开展合规培训,邀请监管专家、行业律师讲解最新政策、典型案例,通过模拟演练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内部监督与举报机制,鼓励员工举报违规行为,对属实者奖励,对违规者严惩,让风控要求真正“嵌入”业务全流程。

国企供应链金融,一头连着产业协同的未来,一头系着国有资产的安全。虚假贸易与重复融资,曾让国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要以系统化手段筑牢“真实贸易”的根基,以立体防线守住风险底线,国企供应链金融必能走出困局,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兰州市:聚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今年2月...
陕西文旅董事长邹林丰:用“沉浸... 转自:中国经营报中经记者 王登海 西安报道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中,不少老旧商业空间亟待破局重生。西安...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 证券代码:000039、299901 证券简称:中集集团、中集H代 公告编号:【CIMC】2025-...
浙江东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 证券代码:605177 证券简称:东亚药业 公告编号:2025-038债券代码:111015 债券...
贝肯能源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 证券代码:002828 证券简称:贝肯能源 公告编号:2025-073贝肯能源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全资孙公司高科润电子(浙江... 证券代码:002196 证券简称:方正电机 公告编号:2025-035关于全资孙公司高科润电子(浙...
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国... 证券代码:600278证券简称:东方创业 编号:临2025-032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国有...
拿下土拍收入、新房涨幅双料第一... 转自:中国经营网中经记者 方超 石英婧 杭州报道“杭珹未来中心那边都要卖4万多元/平方米了,所以这里...
收单主业面临天花板 拉卡拉再... 中经实习记者 许璐 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面对行业承压与增长瓶颈,第三方支付“老兵”拉卡拉(30077...
专访奥雅纳王凌飞:城市更新需平... 中经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城市更新是一场“持久战”,需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随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