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与治理智慧
创始人
2025-07-04 08:32:12
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文明视野,亲自擘画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宏伟蓝图。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龙门石窟时作出的“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重要指示,与此前在敦煌莫高窟强调的“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云冈石窟提出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脉相承,共同构成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引。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历经多个朝代400余年营造,现存窟龛2345个、石刻造像近11万尊及碑刻题记2800余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0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四大石窟考察的收官之站,其特殊价值在于,这部以斧凿铿锵写就的千年史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见证和古代治理智慧的鲜活档案,其蕴含的融合基因、治理密码与共生理念,更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古老智慧,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刻借鉴。

  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龙门石窟是由鲜卑、汉、粟特、新罗等多民族共同参与营造的艺术宝库,见证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生动缩影。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行包括改汉姓、禁胡服胡语、胡汉通婚等汉化政策,由此带来的深刻变革直观体现在龙门石窟造像风格的转变上。以宾阳中洞为代表,佛像面容清瘦、衣饰宽博,摒弃了云冈早期“胡貌梵相”的犍陀罗风格,转向符合汉族士大夫审美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生动描绘了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率队礼佛的场景,人物皆着汉服、行汉礼。这种视觉符号的系统性转变,宣告着新政权的文化取向,是政治认同塑造文化认同的典范。

  古阳洞等窟的题记,清晰记录了多民族共建的史实。题记中出现的鲜卑姓氏“拓跋”“尉迟”、柔然族姓氏“闾”、氐族姓氏“杨”、大夏族姓氏“赫连”,印度高僧“宝思惟”、吐火罗僧“宝隆”以及新罗僧众所凿像龛的描述,共同构成一幅壮阔的民族交融画卷。尤为重要的是,这些题记均采用汉文书写,内容多含“忠孝节义”“祈福报恩”等儒家伦理,体现了参与者对中华主流文化的认同与融入。

  跨越数百年的营造历程中,不同民族、阶层的艺术风格在此交汇融合。唐代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面相丰腴圆润、仪态雍容华贵,既吸收印度佛教“三十二相”特征,又融入盛唐审美风尚。大佛两侧的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在恪守佛教仪轨的同时,亦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生动诠释了唐代“兼容并蓄”的大国气度。

  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

  龙门石窟的营造,不仅是艺术壮举,更是古代政权高超系统治理能力的展现,其“国家主导+社会协同”的模式蕴含着宝贵的治理智慧。

  北魏政权在石窟工程中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艺术。《帝后礼佛图》中孝文帝率百官礼佛的场景,既彰显皇权威严,又体现“以孝治国”的儒家伦理,实现了佛教仪轨与儒家政治理念的有机融合。帝后及侍从服饰、仪仗的完全汉化,正是北魏统治者主动利用佛教这一超越民族的文化载体,将自身塑造为华夏正统继承者、强力推行儒家伦理的有力证明,旨在弥合胡汉差异,塑造超越族群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在制度层面,北魏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依托均田制,朝廷通过减免工匠租调力役确保其长期投入。同时,颁布《僧制》四十七条及永平二年等诏令,设立昭玄寺严格监管寺院土地规模、僧尼财产及度牒发放,以遏制宗教势力膨胀,维护经济秩序与政治稳定。在管理层面,特设官职“石窟丞”统筹工程、物料及工匠管理,并协调佛教僧官系统,形成国家监管与僧团自主管理的协同格局。这种“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成功将国家意志、宗教传播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为工程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龙门石窟的营造模式突破了云冈“皇家独造”传统,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共治”特征。皇室主导核心工程,如孝文帝、宣武帝分别为父母祈福建造、代表国家意志与艺术巅峰的宾阳三洞,耗时24年完成。贵族官僚阶层积极参与,如古阳洞题记记载的北海王元详、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等通过开窟造像表达政治忠诚。平民百姓广泛参与,典型如由比丘尼智运主持、大监姚神表等女性信众捐资开凿的万佛洞,内刻小佛像多达1.5万尊;莲花洞、药方洞等中小型洞窟题记,也清晰显示普通官吏、商贾及个人的普遍参与。

  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殷殷嘱托,赋予龙门石窟新的时代使命。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治理智慧,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文明启示。

  在促进民族交融方面,龙门石窟彰显了“文化浸润”的现代价值。北魏通过《帝后礼佛图》的汉服革新将政治认同转化为文化符号,唐代在卢舍那大佛中融合域外仪轨与本土审美,这种“以文化人”的智慧当代民族工作可汲取其精髓,一方面,系统化重构文化符号,如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盛唐气象、反顾龙纹的精妙造型等融入现代设计,使“多元一体”理念可触可感;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挖掘各民族文化中共通的“忠孝节义”“和谐共生”等价值,在尊重差异中增进共性,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根基。

  在治理模式现代化方面,龙门石窟提供了“协同共治”的历史参照。北魏由“石窟丞”统筹、《僧制》规范、“均田制”激励构成的“嵌入式治理”体系,展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治理艺术。这一历史智慧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龙门石窟贡献了“和合共生”的全球智慧。古阳洞题记中鲜卑、汉、氐、印度、新罗等多民族工匠的名字,与卢舍那大佛融合多元文明的艺术实践,共同诠释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天下观。

  从北魏的斧凿雕琢到当代的数字虚拟复原,龙门石窟昭示着深刻的文明真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根植于文化认同的深度构建。我们应以历史智慧启迪现实,在保护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在文明互鉴中贡献中国治理方案,使古老的龙门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责编:田旭)

原标题:龙门石窟: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与治理智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不夜驿站:城市褶皱的微光 □ 本报记者 王丽华 进入7月,骄阳似火。7月5日9点半,南京城已被热浪裹挟,户外温度超过35...
个人小投资创业,小本创业项目排... 小型创业项目一:生日礼品专卖店市面上很少有专门的生日礼品店,现有的生日礼品店据说生意都不错。据北京一...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中里社区党委:... 转自:光明日报【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夏日早上,八角中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美红已穿梭在楼宇间。这是...
建筑五金店进货明细表,新手怎么... 很多不开店的人觉得开店很简单,真正开店的人觉得开店经营好不容易。所以,无论做什么生意,无论是大企业还...
饮料副食批发进货渠道(饮料批发... 现在有很多卖家没有货源。大家都是从哪里进货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可以拿货的平台。首先我们都知道这是...
芯德科技人工智能先进封测基地开... 本报讯 (吴晓倩 李丽) 6月30日,南京市举行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活动,位于浦口经开区的芯德科技人工智...
四五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适合四... 如果有投资人问我,现在什么开店项目赚钱?我可以告诉他有很多,耐克阿迪达斯折扣店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为什...
至的读音是什么 至的读音是什么 一、"至"的拼音: zhì二、"至"的组词:告至、深至、饮至、春至、至阳、来至、至人...
癞蛤蟆象征着什么 癞蛤蟆象征着什么白色的癞蛤蟆又象征着什么... 白色的癞蛤蟆又象征着什么 展开 其实是这样的...
绘本阅读的好处 绘本阅读的好处绘本因为是主要用图画阐述意思,因此非常直观生动,便于理解,不会出现沉闷,对于文字储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