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书屋》2025年6月号,月刊
最新一期《书屋》杂志“书屋讲坛”栏目刊发了诗人非马的诗论文章及作家朱小棣对非马的介绍文章。
诗人非马原名马为义,1936年出生于宝岛台湾,童年随家人迁回原籍广东潮州乡下,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赴美留学。现代诗的写作与翻译,是其一生的兴趣与追求。非马现已出版二十几本诗集(包括英文诗选)、三本散文集,还有多种译诗及译文选集,其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本中,此外还有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马来语、希伯来语、法语及罗马尼亚语等语言。非马和他的诗作在海峡两岸以及美国华人社群中颇具影响力。作家朱小棣认为,非马先生的现代诗创作,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诗艺的角度,诗人从简单叙事到真实抒情,再到靠形象创造意境,跨越了三级台阶;从语言角度,诗人从汉诗英译,逐步走向双语交替原创,大部分生涯优先用汉语写作。非马将近七十年的创作与积累,使得诗歌写作完全融入了他一辈子的生活,其诗作已不仅仅具备文艺价值,更是包含着很大的能量和原动力——既是诗歌艺术的常青,又是生命意义的体悟。
非马《诗人与后现代》的诗论文章,则从后现代主义这一现代诗歌流派出发,谈及他对现代诗的基本认识:一、求新是一切艺术的原动力。后现代诗的许多特征,多多少少都与求新求变有关,如果运用得当,可使诗的表现方式变得多彩多姿;二、不独创便没有艺术。作为诗人,面对前人或自己使用过的意象,如果没有新意或超越,最好避免重复使用;三、诗必须是诗。诗是诗,不是散文、小说,倘若把文类的界限打破,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成为四不像;四、写诗是有意义的行为。一首诗并不仅有一个意义,有多少读者便有多少意义;五、形式与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现代诗的形式应该随着诗的内容而定,必须永远同内容紧密结合。六、诗人是快乐的。一个富有人道精神的诗人,即使是创作有关人类苦难的诗,在完成作品后,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感到一种糅合着超脱、提升、希望与成就的愉悦。
(《非马其人其诗》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