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晓阳
国别研究,又称之为区域国别研究,是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积极拓展的热点专业领域,其中既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有相当数量的外语类院校凭借其语言优势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从研究现状来看,高校聚焦的国别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法律、语言、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展开的,不少相关的中文专著、论文、系列丛书已经陆续出版。
事实上,这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题,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以《不列颠百科全书》等为代表的权威性论著,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涵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点国别研究问题。而全球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专业团体/学会/公会、知名智库、以及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产出的研究成果,更可谓汗牛充栋。当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国别研究,应重点把握好哪些方面?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更需要的国别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包括跨学科领域)的国别研究。因此,现阶段的国别研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比重,转而汇集相当力量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别研究加大投入,这是国别研究中急需补齐的短板。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努力站在全球科技发展的最前端。目前全世界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的角度来衡量,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其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特别是其各领域科技水平所达到的细节程度),都值得我国科技界进行筛选、对比、选择性借鉴。这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自然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对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别研究(既包括传统的理工农医领域的国别研究,也包括目前处于前沿的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型医药学等领域的国别研究),在我国当前还处于相对稀少、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状态。这就需要中国科学院、各主要科研院所,以及全国各高校形成合力,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全覆盖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跨学科领域)的国别研究工作。
高校中那些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特别是那些具有外国语言(尤其是非通用语言)优势的外语类院校,要甘当人梯,对自然科学领域国别研究的开展与深化,提供必要的语言方面的协助和支持。但前提是尊重以中国科学院、各主要科研院所、全国各高校涉及自然科学院系为代表的研究群体,以在自然科学领域国别研究中的贡献度为导向。这是因为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院系,包括那些外语类院校,理论上是不具备独立开展自然科学领域国别研究的专业资格的。这一点必须实事求是,因为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任何形式主义和热衷“放卫星”的不良倾向都应该坚决摒弃。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别研究,就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比如,利用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优势,在同其他专业院校/学系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如果能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全部现行法律,转换为高质量的中译本,并每年或每隔数年加以更新,这对我国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运行和其具体法律规则的实践应用,从巩固与加强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必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总体而言,我国的国别研究目前必须更加聚焦于自然科学领域。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全面掌握,可以作为我国未来不断增强国力的重要参照。在自然科学领域对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分门别类的国别研究,无疑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需要庞大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强力支持。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也都曾对此望而却步。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应该能够展示出敢为天下先的实力和魄力。
开展国别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我国各学科现有的知识储备同世界他国相比较,不存在尚未发现或还未知晓的明显漏项。我们以国别研究为基础,以比较分析为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