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日本水产及日式料理多年来受港人追捧,日本水产销往中国香港占比亦一度较高,但其在中国香港的相关进口食物来源中并非核心
因水产产量较少,进口是满足中国香港相关需求的主渠道。图为当地主产区的渔民正在收获。摄/焦建6月30日0时17分,针对当地传媒查询中国内地放宽日本食品进口管制措施,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出声明称,如特区政府有政策调整,会作出公报。
此举意味着中国香港特区对日本相关水产近两年的进口管制收紧政策仍将继续。
因当地水产产量较少,进口是满足中国香港特区水产品需求的主渠道。作为自由港口并拥有海运及空运优势,香港是全球海鲜贸易中极为重要的关键性节点之一,平均每年海鲜进口量(包括活体或死体)超过35万吨。这一数字在过去近20年中无明显波动。
在这一进口与消费原本相对成熟的链条中,日本水产及日式料理多年来备受港人追捧。以2022年的相关数据为例,为满足当地2000间左右的日式餐厅及超过500间海鲜进口及分销商需求,中国香港进口了约755亿日元日本水产品,是日本该类产品第二大出口地。
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海洋计划执行后,为确保中国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公众健康,特区政府随即开始禁止进口来自日本十个较高风险都县的水产(包括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新潟、长野和埼玉)。
2023年8月禁止进口日本相关食物前,中国香港当地约有2000间左右的日式餐厅。图为当年9月一家相关店铺贴出的暂停营业告示。摄/焦建
据《财经》记者查询获悉,相关收紧管制政策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彻底禁止进口及全面检测后的进口。
以前者为例,为应对日本把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大海,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自2023年8月起发出《食物安全命令》(下称《命令》),禁止前述十个都县的水产、海盐和海藻食品进口到中国香港特区。
禁止进口的体系规定较为细致。例如,凡源自前述日本十个都县,并在2023年8月24日或之后收获、制造、加工或包装的活生、冷冻、冷藏、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海盐,以及未经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藻,一律禁止输入中国香港和在中国香港境内供应。
此外,根据中国香港法例第612章《食物安全条例》相关释义,水产指鱼、介贝类水产动物、两栖类动物或任何其他种类水中生物。此释义适用于所有水产(不论生长或养殖环境是淡水、咸水或海水)。因此,河、塘和湖的水产食物,也被包括在禁制措施适用范围内。
不仅如此,禁令主要针对“输入及供应”,即涉及商业目的行为。但在微观层面,这也意味着香港市民从日本买手信回港或免费送赠予家人及亲友,则不受禁令限制。
因中国香港特区的水产贸易可通过空运、船运及陆运等多种方式进口。为防止代购或走私问题,香港食物安全专员则在2023年的一次记者会上曾透露称,相关部门会与香港海关紧密合作,包括采取联合行动。
除了禁止进口,中国香港收紧管制政策另一部分,则主要针对其他未被禁止输入的日本水产、海盐和海藻。为确保日本相关的进口食物安全,香港食安中心则会全面进行辐射水平测试。在确认相关产品未超出辐射水平情况下,会放行相关产品进入市场供应。
在过去近两年中,香港食安中心持续跟进前述《命令》并多次对相关食品进行查获。例如今年5月20日,该中心检查日本进口食品批次时,发现一包于前述命令发出后在宫城县制造的冷冻带子,并指出有关进口商涉嫌违反《命令》。该中心表示,会继续跟进事件和采取适当行动,包括就事件通知日本有关当局。如有足够证据,会向涉事进口商提出检控。
这一块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其实早于2023年8月。在2011年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后,香港食安中心已在进口和零售层面加强监察日本进口食物。此外,为应对福岛核污水排放,香港天文台也从2023年7月起加密香港水域海水样本辐射监测,由每季一次增至约每月一次。
2023年8月,在撰文解释采取收紧管制日本水产进口措施的必要性时,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曾指出,“30年是很长的时间,所以绝对不能轻视福岛核废水排海所带来对海洋生态和食物安全的风险……面对有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我们当然要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
2024年8月,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又曾在相关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有关部门将继续采取措施限制日本海产进口,保障食物安全。其当时透露的原因包括,“经统计,平均每两个月便会发生一宗核电站事故,频率之高令人震惊。考虑到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管理和监控水平,以及一旦出事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中国香港采取务实措施作预防是必要的、科学的。”
整体而言,从2023年8月24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中午,香港食安中心及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分别检测了共147510个日本进口食物样本,以及共计33642个的中国香港当地渔产品样本,全部样本的辐射水平检测合格。
6月30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的前述声明,则表明其两方面收紧措施并未发生变化。特区政府亦在前述声明中指出,“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放的时间长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因此,我们必须谨慎行事。”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亦表示,特区政府一直就有关问题与日方保持沟通,包括要求日本提供核污水排放的最新发展和科学证据,评核是否具备条件放宽目前采取的食物安全保障措施。
当地亦有餐饮界人士近日发现,在香港特区政府过去两年发布的“日本进口水产的检测情况”新闻稿中,均包含“日本核污水排放安排前所未见,而且会持续30年或以上……不排除进一步收紧禁止进口的范围”的表述。该段落自今年5月30日后已不再出现在相关文稿当中。
此举亦让当地餐饮业界产生预期,期待“好事将近”。对此,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近日亦公开呼吁称,希望重新审视数据,如可证明十个都县水产安全,可适时重新引进有关水产。其提出的理由包括被禁的十个都县水产深受港人欢迎。业界从日本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寻找替代品,但都不能取代口感及原产地特性,平均成本亦有所增加。
一位当地业内人士则对《财经》解析称,禁令限制进口福岛等十都县的水产品,其实并非不能替代,如宫城帆立贝可换成广岛,福岛比目鱼等可替换成加拿大产等。“成本上升其实既源于渠道变化带来的新增,也受前述增加检测影响。要整体来看。”
整体而言,以水产品进口为例,虽日本相关水产品销往中国香港特区的占比曾一度较高,但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进口食物来源中并非核心。此前的一项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香港进口的活及冰鲜淡水鱼中,超过八成以上来自中国内地;冰鲜海鱼中,则有超过五成来自中国内地,其他则主要来自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