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庄月江
(一)
上世纪90年代,衢州二中退休资深教师、《弘一上人两莅衢州》的作者杜瑰生先生送我一幅国画《钟馗》,说是他特意嘱他的弟弟杜牧野画的,又说杜牧野是山东省著名的画家。我谢过,到裱画店裱好,挂在客厅里。
认识杜瑰生先生,还是我采访过的《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史沫特莱、伊罗生》七人照片的拍摄者毛松友先生介绍的。某天松友公写给我的信中,问我认不认得杜瑰生,说他好久没有杜先生的信息了,嘱我有空去看看他,代他问好,并告诉我他的住址。
收到信的第二天,我即进城,几经问询,找到了小巷深处的“都堂厅”,敲门。开门的,是一位中等个子的和蔼老者,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我问这里是不是杜瑰生先生家,老先生说是的,他就是杜槐生。我说北京毛松友先生叫我来看看您。他欣喜,有点激动,说:“你是庄月江,松友写信同我讲过。其实,我早知道你是报社副总编。”
于是进屋,喝茶,聊天。
“都堂厅”独门独户,书房,客厅,过道,小天井,天井正中一株腊梅老树,墙边一丛南天竹,还有一些草花,看得出,杜家曾经是大户人家。
也许杜老先生已经知道我是海宁人,他说他祖上是海宁人,祖父贩运海宁土布到衢州,来来往往,生意不错,赚了钱,在衢州安了家……从此,我与瑰生先生有了交往。
我得到杜牧野先生的《钟馗》后,即按瑰生先生提供的地址,写信向杜牧野先生致谢。此后,亦曾书信往来,牧野先生还送了他与夫人的合影给我。
(二)
我知道杜牧野即杜玫生,大约是七八年前。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他看到我的文章,文章里提到树范中学。他说,他的叔叔曾经在杭州树范中学高中部读过书,叫杜玫生,后来转学到湖州中学,并在湖州中学毕业。于是,我约他方便时到我的办公室(当时我在“孔管会”帮助工作)坐坐。
杜辛一先生应约而来。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他带来一包他叔叔杜玫生从树范中学转学到湖州中学前,几位要好同学在《签名册》上的留言,以及杜玫生的日记本和作文簿。
翻阅欣赏过后,征得辛一先生同意,我用手机择要拍照,这是我母校树范中学的珍贵史料啊!
从杜玫生学长的《签名册》上同班同学写给他的临别留言和他的日记、作文中可知,杜玫生学长是一个有才华、有主见,而且相当活跃的树范中学高中部学生。
从学长《理想、希望、幻想》(78分)、《高中学生对国文学习应具之态度》(74分)、《与友人论学风书》(75分)、《落叶时节》(78分)这四篇作文,可以看出杜玫生的语文水平中等偏上。《落叶时节》有老师的红笔批语,将倒数第三句中的“安谧”改为“宁静”,将末行的“安恬”改为“恬适”;《与友人论学风书》也有老师的红笔批语:流畅,结构似欠谨严。
民国三十五年(1946),杜玫生从树范中学转学到湖州中学。从同班同学在他自制的《签名册》给他题的临别留言看,当时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独立思考风气盛行,赠言中没有空话、假话、大话,都出于同学自己所思所想。
如:
生离死别,确实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在将要别离之前,给你写上了几句不通顺的句子,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你不要笑我。最后祝你快乐,再会了!给玫生同学留念。
张之江于树范中学,一九四六、六、十
又如:
好学近于智 力行近于仁 知耻近于勇
玫生学兄留念。
弟姜泓岠
三十五,六,十八
再如:
不要让自己的影子在前面
玫生学长留念
弟高绍宋 卅五初夏
(三)
1956年夏,所有私立中小学校收归国有,杭州树范中学改名为杭州第九中学。
我与海宁同学高健行于1958年秋高中毕业离开杭州,七十年来,联系甚密。健行君是海宁才子、文史专家,亦精书画。上世纪90年代,他曾来我家住过几天。
大约五年前,健行打来电话,说儿子高淳将搬新居,他想借我挂在客厅的那幅《钟馗》临摹一幅给儿子。我说好的。后来想想,健行1956年秋考入树范中学高中部,胸前挂过近三个学期树范中学的校徽,也是《钟馗》作者杜牧野先生的学弟。于是,我同妻子文仙商量,将此画送给健行更有意义,因为画的作者是我和健行的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