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款进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开启了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时代,也改变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简称“慢淋”)的治疗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4年之前,国内只有2款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产品获批CLL一线疗法。但今年以来,阿斯利康、诺诚健华各有一款BTK抑制剂在国内获批该适应证。而且,国内获批的4款同一适应证产品中,有3款为第二代BTK抑制剂。
5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张薇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疗效看,已有的BTK抑制剂可能难分伯仲,但新一代药物的安全性更强,未来也需要继续更新以应对耐药挑战,“所谓的‘小神药’不神了以后怎么办?一定是药越多越好”。
5款BTK抑制剂获批,4款可用于慢淋一线治疗
作为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CLL/SLL是B淋巴细胞的一种惰性恶性肿瘤。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9.1万新确诊的CLL病例和6.1万死亡病例。
张薇教授表示,CLL主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中国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约为65岁,由于患者出现指征才需要治疗,有些患者出现治疗指征的时间长达10年,整体慢淋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达80%至90%,低危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接近20年。
但对于已经出现治疗指征的老年患者,药物选择却曾是难题。据张薇教授回忆,在靶向治疗时代之前,治疗淋巴瘤主要依靠口服药物“留可然”,但大多数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身体状况不适合接受化疗,医生治疗慢性淋巴瘤的可用手段非常匮乏。直到BTK抑制剂出现,通过精准靶向BTK蛋白,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了治疗的副作用。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5款BTK抑制剂获批,包括3款进口药物,即礼来的匹妥布替尼、阿斯利康的阿可替尼、强生的伊布替尼;2款国产药物,即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其中伊布替尼为第一代BTK抑制剂,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为第二代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为第三代BTK抑制剂。
从适应证看,除了匹妥布替尼,其余四种BTK抑制剂均在国内获批可用于CLL一线治疗,根据《2025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BTK抑制剂已成为CLL/SLL治疗的首选药物,奥布替尼和泽布替尼用于CLL/SLL的一线及后线治疗都纳入该指南的I级推荐。5月中旬,诺诚健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预计在今年推进CLL/SLL一线适应证进医保。
张薇教授指出,由于心脏毒性等安全性问题,第一代BTK抑制剂在全球的推荐级别已逐渐降低。相比之下,新一代BTK抑制剂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奥布替尼对靶点的结合力可维持超过24小时,患者每日仅需口服一次,比泽布替尼每日口服两次更具优势,可提高用药依从性。
存在耐药挑战,BCL2抑制剂研发仍在路上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周可树教授表示,不断迭代的BTK抑制剂不仅改变了CLL原有的治疗格局,还在引领CLL进入无化疗时代。
以最新获批的国产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为例,在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中,其一线治疗组完全缓解率(CR)达到12.1%,显著高于传统化疗(历史数据约3%~5%)。
面对已经获批的4款一线CLL药物,临床医生会如何选择?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张薇教授的答案是“不嫌多”。
“目前获批CLL一线治疗的药物中,新一代BTK抑制剂的可及性更好,但数量还不够多,因为持续吃一种药未来会耐药。”据张薇教授介绍,未来,值得期待的CLL新药物包括BCL2抑制剂等。
这也是企业逐鹿的新方向。资料显示,诺诚健华的BCL2抑制剂mesutoclax (ICP-248) 联合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注册性Ⅲ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正加速推进。它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BTD(突破性疗法认定)的BCL2抑制剂。
而在去年11月和今年5月,亚盛医药和百济神州各有一款BCL2抑制剂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受理,用于治疗难治性/复发CLL/SLL患者。其中亚盛医药是首个在国内提交NDA(新药上市申请)的国产原研BCL2抑制剂。
周可树教授还表示,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临床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淋患者,不仅对患者的诊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治疗策略提出了挑战。“像奥布替尼这样的靶向药物,需要患者长期持续服用,如何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如何管理患者的共患疾病?如何应对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如何评估疗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系统化、规范化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