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描绘黄河新卷
创始人
2025-05-25 00:36:39
0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巴颜喀拉山脉的皑皑雪峰之下,黄河如一条金色丝带蜿蜒而出,裹挟着冰川的凛冽与草原的芬芳,奔涌向前。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自然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沿黄九省区立足自身特色,通过完善保护机制、推进重点项目、促进文旅融合等方式,积极投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守护黄河文化根脉,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青海,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之源”,每年源源不断向下游输送清洁水源,在黄河流域的生态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布局中,青海以“立法衔接、生态筑基、文化铸魂”的创新实践,为沿黄九省区提供了高原样本。

▶ 制度固本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年7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明确提出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类重点功能区,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搭建起空间骨架。《青海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紧随其后,部署“调查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推进重要文物修缮”等任务,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系统性保护。

青海对黄河流域的法治守护早有布局。2022年印发的《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建成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与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完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等目标。该规划还强调,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法规制度研究,探索出台地方性法规,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是青海完善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如今,沿着黄河青海段,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全覆盖。草原深处,马背河湖长策马巡查;乡镇村落间,摩托车巡护队穿行而过;建立“企业河湖长”制度,共同守护母亲河。同时,“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林草长”等协作机制的建立,实现多岗位整合,显著提升“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效能。

与此同时,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相结合,精心编制《黄河青海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青海省建设保护专项规划》,并编撰出版《黄河视域下的河湟文化》,形成《河湟文化研究成果汇总》,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智力支撑。

▶ 生态筑基

青海作为黄河源头省份,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黄河青海流域范围涉及2市6州的3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7.78万平方公里。黄南藏族自治州作为青海省唯一全境位于黄河流域的州,其生态治理实践直接服务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黄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扎西才让介绍:“黄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和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黄河流经全境257公里,占青海省境内黄河总长的15.2%,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生态系统主体,更是青海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黄南州编制13项生态规划,颁布水资源保护、林木管护等地方性法规。自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412.3万亩、草原修复38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4.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升至69.92%,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曾经难觅踪迹的雪豹、黑颈鹤、玉龙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如今数量不断增加,见证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今年4月获批的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交相辉映,红色砂砾岩在岁月雕琢下,形成独特的峰林、石柱景观,黄河如一条玉带蜿蜒其中……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完整保存了三个重要地质时期的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记录,其隆务峡超基性岩体、丹霞地貌及黄河景观的罕见共存,为研究黄河上游地质演化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将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典范。

▶ 文化立标

近年来,青海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度阐释青海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将“中华水塔”的生态价值转化为文化地标。

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青海以5.3亿元文保资金推动208项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落地,丁都普巴、宗日遗址考古等项目被纳入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揭示出5000多年前的文明密码。覆盖全域的文物资源调查,系统梳理了黄河源头文明脉络,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历史实证支撑。

非遗保护与活化是青海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亮色。青海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均在黄河流域。随着“寻根行动”“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调查”等普查工作全面铺开,青海建立了完善的黄河青海流域非遗四级名录体系。热贡唐卡、青绣等非遗技艺通过“非遗旅游”模式,不仅实现了活态传承,更带动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文艺创作与文旅融合激活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青海推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主题突出的黄河文化精品线路,将“陶韵河湟”生态旅游带与“河湟文化民俗之旅”线路纳入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规划。游客通过购买彩陶书签等文创产品,将黄河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在跨省区文化交流方面,青海联合黄河流域各省区成立文化馆及博物馆联盟,举办“行走黄河源头旅读大美青海”系列活动,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多届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热闹非凡,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在香港举办的生态旅游推介会,吸引国际目光聚焦黄河源头。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董富海表示:“青海将锚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聚焦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河湟文化、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青甘旅游大环线品质品味、强化文旅品牌打造等方面与沿黄各省区持续深化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更好助推高质量发展。”据新华社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制造业...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讯 记者唐佳丽报道 “从增值税发票数据看,今年前4个月,辽宁经济运行亮点较多。”...
我国将推广应用 国家网络身份认... 转自:辽宁日报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唐健辉  任沁沁) 破解公民身份信息网络泄露难题,加强个...
扎根最小单元做实关键小事 □ 本报记者 李 爽 5月17日,在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街道碧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把支部...
3名年轻村干部的8年接力 □ 本报记者 李源 张韦 通讯员 邗组宣 5月20日,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沿山河村,无人机...
全省将举办近4000场科普活动 本报讯 (记者 徐冠英) 5月24日,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全国单笔金额最大水土保持生态产... 本报讯 (赵芳 张义祝) 5月20日,连云港市赣榆区创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新纪录——25个生态...
“五治融合”绣制城市新图景 □ 胡奕秋 在江南水乡的古韵今风中,苏州城管部门用“绣花功夫”勾勒城市治理的精细脉络,以法治、...
“数智枢纽 美好生活”科普行动... 本报讯 (记者 易梦涵 田墨池) 5月24日,由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与省科学技术协会土木水利交通建筑领...
法国南部电力供应逐渐恢复 转自:湖州日报  据新华社法国戛纳5月24日电(记者  邢建桥)法国东南部滨海阿尔卑斯省政府24日宣...
以“西博”之名,聚开放发展“万... □唐堂 乙红  中国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总人口占全国近三成,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
产教融合,让热爱技术的人不迷路 □ 本报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连日来,江苏各地陆续启动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各地各校以“一...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的幸福方程式 转自:天津日报  初夏时节,晨雾尚未散尽。位于天津南站片区的大福圆市集·枫雅道菜市场里,早已奏响烟火...
四部门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 转自:湖州日报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周圆  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
加强对接交流 寻求合作契机   ●广元签约31个铝基新材料项目,涵盖全产业链  ●遂宁签约8个项目,涉及锂电新能源、油气化工、数...
2025年沈阳市科技活动周暨沈...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5月24日,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
有机更新扮靓城市幸福颜值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徐斌姬   本报讯  故居里触摸岁月痕迹,巷陌间邂逅沉浸式演出,市集上品尝...
“你好,同学”校园青春歌会唱响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洋)昨日,“中银之声”2025天津音乐节——“你好,同学”校园青春...
既装小确幸 又托大梦想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邢诗瑶   本报讯  干净明亮的便利店、温馨安静的阅览室、宽敞整洁的员工食...
第二届金熊猫奖邀您投稿大熊猫元... 征集展播活动海报。●第二届金熊猫奖系列活动中率先启动的配套活动●面向海内外爱好者征集与大熊猫相关的创...
青春社团展风采 津门学子向未来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音)日前,由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学生联合会主办,天津市青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