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源 张韦
通讯员 邗组宣
5月20日,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沿山河村,无人机盘旋在连片麦田上空,研学团队穿梭于荷塘栈道。这片土地上的活力图景,背后是3名年轻村干部的接续奋斗。近年来,邗江区围绕乡村振兴主战场,构建“精准选苗—一线墩苗—科学育苗”的年轻干部全链条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年轻干部成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守——留住土地留出发展空间
2017年,29岁的常志涛任沿山河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集体账户已无结余,且面临“控规用地限制”与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矛盾。作为基层干部,他深知,“守好土地不是单纯拒绝开发,而是为城市未来留空间,为乡村发展谋长远。”
当时,外地客商常以每亩2500元的高价租赁村中土地用于非农开发,远超村民自种水稻的收益。一名承包户甚至承诺“一次性支付十年租金”,但常志涛发现其真实目的是等待拆迁补偿。他挨家挨户走访劝说村民:“现在租地看似赚了小钱,一旦违规发包集体土地,违章搭建起来,未来拆迁时可能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租地老百姓也血本无归。”经过村集体商议,他带领村“两委”立下规矩: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租金再高也坚决拒绝。为阻止某砂石场夜间偷倒渣土,他连续两周蹲守现场,最终通过挖沟设障、联合执法等方式守住了百余亩耕地。
限制非农开发的同时,常志涛也想办法让土生“金”,为此他“盯”上了村民吴宝金——一位有30年种植经验的种田能手,希望老吴带头承包村里的田地。为增强吴宝金的信心,常志涛带老吴到江苏省农科院寻求品种改良建议、去常州比对筛选碾米机,甚至自掏腰包设计包装袋。如今,吴宝金的家庭农场已流转700亩土地,带动20余户村民就业。
转——以流量思维激活发展动能
2021年,刘佳佳接过村党总支书记的“接力棒”时,沿山河村的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她敏锐发现,这里缺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和流量。这名90后年轻干部,以活跃的现代思维开始破局。
“现在的孩子小麦、韭菜难分辨,小麦、水稻更是分不清。”刘佳佳发现,毗邻城市的区位优势让沿山河村具备发展体验农业的潜力。她利用耕地边角牵头打造“田间课堂”,夏季组织亲子插秧,秋季举办收割节,吸引城市家庭走进稻田体验“一粒米的成长”。首期活动吸引30多个家庭参与,带动近千斤大米销售。
针对100余亩复垦土地,刘佳佳提出“集体农场”概念。经村“两委”商议: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种植适合亲子采摘的果蔬。农场实行“共享菜园”模式,城市居民每年支付一定费用即可认领菜地,由村民代管代种。这一模式既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又为村集体新增年收入数万元,还带动数十名中老年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创——打造青年团队引领品牌升级
2024年,侯雯任沿山河村党总支书记时,这个毗邻扬州城区的村庄正面临“产业升级关键期”与“拆迁发展交叉期”的双重挑战。曾在镇团委任职的她,带着“青年创新基因”精准破题:针对“工业用地少、区位生态优”的村情,她带领村“两委”制定“一轴六片”规划——以沿山河为轴串联起农舍体验、稻田观光等六大功能区,为传统乡村锚定“农文旅融合”新航向。
这名90后书记的“创新密钥”来自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小镇青年”团队。作为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先锋军”,他们将村域农产品包装为创意项目登录微信小程序,城市居民只需指尖轻点,便可将沿山河村的绿色大米、新鲜果蔬直购到家。
在品牌突围战中,团队成员变身“乡村主播”。《麦收》短视频里的镰刀收割场景、《乌塔沟边的稻田》中千亩稻浪的无人机镜头,吸引百余组家庭报名“稻田研学”。如今,在600余位研学用户中,30%是“回头客”。该举措带动村集体研学年收入增长2万元。
一组数据勾勒出沿山河村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3任年轻干部接力奋斗的8年间,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0%,土地规模化经营率提升至90%,累计新增村民就业岗位30余个,返乡创业青年数量翻了一番。
近年来,邗江区始终坚持把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育苗工程”,以乡村振兴主战场为“练兵场”。今年以来,该区先后推动20余名95后优秀年轻干部下沉村(社区)一线“墩苗”,既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中积累群众工作经验、锤炼过硬本领,更以“一线舞台”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上一篇:扎根最小单元做实关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