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奕秋
在江南水乡的古韵今风中,苏州城管部门用“绣花功夫”勾勒城市治理的精细脉络,以法治、善治、智治、共治、精治,“五治融合”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城市管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打造“智理苏州,绣美天堂”品牌,绘就城市有序、和谐、宜居的美好图景。
法治固本:构建公平正义执法生态
为确保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苏州城管部门强化监督问效,先后出台标准规范10余部,构建内外协同的监督体系。通过“监督+实践”提升执法监督人员办案能力,协同县市(区)城管部门对乡镇(街道)城管执法工作开展联合监督,推动监督由“层级分散”向“系统穿透”转变。同时,加强与市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协调联动,分析研判典型案例,找准城管执法工作薄弱点。
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城管百姓监督员”作用,用好“微城管”等线上监督渠道,让执法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自2月22日市级城管百姓监督员队伍成立以来,累计上报问题3480件,立案3059件。截至目前已办结2860件,办结率95.72%,群众满意率98.21%。
善治破题:破解城市治理顽疾难题
苏州城管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优化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成色更足。最新上线“免罚轻罚”清单4.0版,根据不同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明确免罚、轻罚的具体情形。633名“城管服务专员”深入企业和社区,为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面对社会多元诉求,苏州城管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流动摊点治理时综合考量摊贩的生计需求、沿街商铺的经营利益、周边居民的生活诉求,通过合理规划、规范经营时间和区域等措施,设置493个疏导点,既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又维护了城市市容市貌。
临近夏季,台风等极端天气多发,各级城管执法部门突出抓好涉安违建的排查整治,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流程闭环治理,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智治提能:提高城市管理智慧程度
创新是推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苏州城管部门引入科技手段,为城市管理注入新活力。打造全省首个一站式城市行政执法办案中心,从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到审批、执行,所有环节一站式完成,办结周期缩短至最快7个工作日,实现执法办案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智能化。
推广“区块链+公证”执法全过程记录应用,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执法记录真实可靠,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证据支撑。利用视频监控、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全过程跟踪,对城市管理违法行为实时监测和精准打击,有效化解部分执法冲突。融入人工智能,锚定“一网统管”方向,整合各类智慧化系统,形成智慧高效、一体运行的新治理格局。结合建筑垃圾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拓展建设信息化项目,建立“城市体检”数据库,用大数据给城市“把脉问诊”。
共治聚力: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全市105个城市管理服务站,不仅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投诉受理等服务,还开展各类普法宣传等活动,更免费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便民服务。“五一”假期,苏州城管依托“站点+志愿服务”模式,出动3877名城管志愿者,覆盖点位1737个,服务市民游客达14万人次。
苏州城管系统重点开展“城管进社区”工作,打造100个社区试点,加强城管与社区、商户、百姓的互动合作,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城管领域“综合查一次”机制,坚持“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原则,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城管、环保、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开展餐饮门店及流动摊疏导点“综合查一次”专项行动,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整改。
精治筑基:锻造素质过硬执法铁军
苏州在全省首创“1+N”实训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战演练紧密结合,围绕执法办案、舆情应对、无人机操作等开展分层分级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在张家港、太仓、吴江等地综合行政执法实训基地,通过实景还原、实操演练等方式,模拟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难题,在实践中提升执法能力。从处理流动摊贩纠纷到应对违法建设查处,实训内容涵盖城市管理方方面面,有效解决执法人员“不会执法、不敢执法、不想执法”的问题。
全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以正规化、规范化、法治化、数字化为导向,持续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月”“百日教育整顿”等活动,对全市1.5万余名执法、协管及第三方服务人员的违法信息进行全量核查,确保所有违法线索闭环严肃处理。
以“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治理新图景,未来,苏州将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更精细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更创新的举措,书写千年古城治理现代化新篇章。
下一篇:全省将举办近4000场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