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松
聚焦“科学管理、持续发展”主题,打破“基数+增长”的惯性思维,重构预算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模式……
今年以来,徐州市财政局为积极应对财政收支缺口持续扩大,叠加经济下行、资源配置固化等问题,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决心破解财政难题。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推动财政资金从“分蛋糕”向“要效益”转变,切实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精准、更可持续的财力支撑。
4大抓手齐发力,20项行动促变革。该局本次改革构建“1+2+N”总体框架(即1个中心、2个主要支撑点、N个编审举措),围绕“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智能化”4大核心抓手,印发《全面深化2026年市级零基预算改革基础工作任务清单》,部署20个专项行动,全面推动预算管理提质增效。
精细化破题,夯实精准管理基础。该局系统梳理文件依据、人员信息、国有资产等基础数据,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清理冗余政策、摸清城建管养工程底数、清查服务外包项目,确保每笔预算安排“有据可依”。制定一般性支出负面清单,严控“三公”经费等非必要开支,建立典型案例警示机制。通过整合优化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构建文件依据库、人员信息库等数字平台,持续提升预算编审效率。
标准化筑基,扎牢规范管理篱笆。该局建立涵盖人员经费、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的三级标准体系,重点完善物业管理、城市管养等领域定额标准。通过制定预算编审、绩效管理、财会监督等标准化操作指引,统一报告模板和工作流程,确保管理“无死角”。在城市运维、公共交通等领域试点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推动“花多少钱”与“办多少事”精准匹配。
制度化护航,健全科学管理机制。该局制定转移支付统筹办法、非税收入管理系列政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专项资金“跨部门、跨领域”统筹使用。建立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机制,对新增重大支出实行“一事一议”审批,确保财政运行安全可持续。修订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办法,推动PPP项目支出责任优化,构建“立项—建设—转固”全周期监管体系。
智能化赋能,构建高效管理格局。该局建设预算管理辅助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绩效目标设定、支出标准优化等场景应用。在办公平台设立改革专栏,通过“红橙黄绿”四色指标体系实时跟踪任务进展,加快推进AI技术应用。
另外,为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徐州市财政局专门成立由局主要领导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三级联动、全员参与”工作机制。实行责任落实清单化,明确20项任务牵头处室和责任人;打破处室分工界限,组建跨部门联合专班;并将改革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增设“改革攻坚”“AI应用”专项评价,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
下一篇:完成生产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