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内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馆,跟着“剧本游”“文物盲盒”看知识怎么在“玩”中进入脑袋;去陕西咸阳秦汉考古基地、山东孔子博物馆,化身“考古学徒”“古籍修复师”去解锁“入坑”考古的第一视角……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各地博物馆拿出的这些“压箱底”绝活,让游客们在“可感”“可玩”“可参与”中,感受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博物馆正在以开放的姿态,探索一条变化中的发展之路。
技术赋能:重新定义博物馆边界
在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置身于漕船竞发的虚拟河面,还能感觉到水雾拂面。这就是技术赋能带的震撼感,它不仅能还原历史场景,还能给观众创造超越物理空间的文化体验。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博物馆的边界,它让文物“活起来”,还把静态展陈转变为了动态体验现场,让博物馆成了公众探索历史的“第二课堂”。今年博物馆日的广州主会场就是这样,它的科技赋能区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还能通过AI 问答与“历史人物”或“文物”来一场古今对话。
公众共创:从“文化殿堂”到“全民客厅”
太原市博物馆采纳了高中生对展品标注的纠错建议,广州海事博物馆通过“学生策展人”项目激发青年对历史的创造性解读,各种研学体验项目让博物馆从“参观打卡”向深度学习转化……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也看到了博物馆和公众的距离正在因为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元的参与被拉近。2024年全国博物馆线下教育活动51.06万场、志愿者36.38万人,这个数字也在证明:博物馆正在形成“人人皆可成为文化传播者”的新生态。
动态传承: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转译”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博物馆还在以积极的姿态、以创新的表达,激活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就拿在网友中知名度颇高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来说,它出自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因中式美学拉满而“一贴难求”。正是这些趣味性的创新表达,让一件件鲜活的文创产品走进了万千家庭,架起了博物馆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证明了文化传承的核心并非固守形式,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精神内核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
近年来,我国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座博物馆建成开放,截至去年底,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也就是说,每20万中国人就拥有一家博物馆,而它们的免费开放率更是达到了91.46%。要博物馆有一个好的未来,就需要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商业化与公益性、创新和守正之间保持好动态平衡:技术应服务于文化深度的挖掘,避免沦为炫技工具;公众参与应引导至更深层的文化理解,而非停留于浅层互动,创新之余不可丢失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正在从“历史的仓库”蜕变为“未来的孵化器”。博物馆的未来,或将书写于每一位参与者的互动、每一件文创的温度、每一次技术的突破之中,成为社会变革中塑造文明对话的一条重要纽带。
(文丨段译 编辑丨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