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杨恒金 傍晚时分,一家人出门散步,行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检察院的大门前。 刚读小学的外孙女指着高耸的大楼问我:“外公,这楼房上挂着国徽呢!这是什么地方?” 我告诉她:“这里是检察院,也是外公的‘家’。” “啊!它怎么会是你的家?这么大一个家,应该有好多人吧?他们都做什么事呢……”外孙女一连串的问号勾起了我的回忆。 1978年11月,江都县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我荣幸成为创始人之一,并坚守检察岗位35年,直至退休。我亲眼见证了“我的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我清楚地记得,1978年11月2日上午,怀揣着县委组织部介绍信跨进了县政法大院的大门时,一眼就看到了院子西侧有两间门口挂着“检察院”3字小招牌的红砖青瓦小屋,这里就是江都检察院的“发源地”,是“家”的雏形。 最开始,新来的同志连阅卷的地点都没有,只能借用办公室。直到1980年,县里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作为检察院的办公用房,自此干警们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随着职能逐步扩大,“家”里人不断增加,又开始租房办公。处于发展中的检察院,虽然设施简陋,条件艰苦,但全体干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民为本,秉公执法,办理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大案要案,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监所、刑事、控申和反贪反渎等检察工作,以及队伍建设,都创出特色,走在扬州市乃至全省全国检察系统前列。 时间来到2003年,新建的办公大楼从根本上改变了检察机关办公条件。检察干警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着“一家人”团结拼搏,改革创新,砥砺奋进,辉煌不断……跨进新时代,检察工作围绕护民生、促发展、保安全,新举措层出不穷,新成果数不胜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业绩、一流的队伍,令我羡慕不已,心驰神往。我虽退休,在小家赋闲养老,但仍心系检察院这个大“家”,总想为“家”里再做点什么,哪怕微不足道。 幸运的是,退休不久,院里聘请我担纲第二轮检察志的编篡工作,苦干3年,按时保质完成了任务。2018年,我还被“家”里人推荐参与了江苏省检察机关恢复重建时期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的《一个萝卜几个坑》被省检察院编辑出版的《我的检察岁月》一书收录,永久收藏于江苏省及省人民检察院的档案机构。 为了让青年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奉献检察事业,我还走上了讲台,为青年干警们话检察诉人生,勉励后辈们热爱本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无愧人生。 退休十多年来,不断有人问我:“你为何这么痴迷检察?”我总是笑着回答:“参与重建它,我耗费过心血,挥洒过汗水;发展壮大它,我付出过辛劳,作出过贡献。人生能有几回搏?我几乎将一生献给了检察事业。我对检察院有着炽热的感情,我爱这个‘家’!”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祖国强盛,检察辉煌。如今,每当我从“家”门口走过时,总会停下脚步,仰望那高悬的国徽,环顾绿树环抱的庭院,与佩戴检徽的干警们再打声招呼……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