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青年报
2010年4月,原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建议将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2010年5月18日至22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高校传媒联盟100所高校的学生代表齐聚《徐霞客游记》开篇之地——宁海,参加中国青年报社参与主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宁海开游仪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编者按
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锦绣山河,美好旅程”,全国主会场活动回到发祥地浙江宁海。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阅读和行走,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把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共同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本版作者结合寻访徐霞客足迹和文旅策划传播实践,分享一些相关思考。
——————————
一介布衣、一双草鞋、一个日记本……30多年踏遍千山万水,历经劫难、两足俱废,徐霞客可说是千古一奇人,但打开《徐霞客游记》却从头到尾读不出苦哈哈的气息,满满的欢喜写于内心,满满的快乐溢于言表。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此处的“喜态”既是天气的澄明,更是人与自然共鸣的精神愉悦,随后一路常有快活似神仙之感。
霞客先生想不到,他的名字会和今天的“中国旅游日”紧紧联在一起。真正的锦绣山河,不在他方,而在我们如何知而行之、文而化之;一切伟大的美好旅程,也不在别处,而始于最日常的生活、最质朴的初心。霞客先生正是从我们当中走出的、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无论世界多么不确定,可以选择情绪稳定、内心欢喜、常生快活的“喜乐活”;不管别人怎么活、怎么看,可以选择逍遥自在的“君子游”,如先秦庄周《逍遥游》中“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作为霞客粉丝和新闻人、策划“中国旅游日”落户宁海的主推人之一,我越来越希望把这个百姓节日平常化,让每个平凡日子都活得津津有味、熠熠生辉。青春读行侠,人人皆霞客。
“喜乐活”与“君子游”的关系,可追溯到先秦。“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典出《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个人都在当下书写自己的山河传奇,每一步行走都在续写文明的新章。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在阅读、行走中,完成一场从“游”到“育”的文明接力,处处渗透着对自然之美的沉醉,探索真理的渴望,以及生命状态的豁达。
游于爱:热爱才能披荆斩棘
“爱意宽大是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一首《真的爱你》打动无数游子。
霞客先生听了也会感动的,因为正是被称为“东海贤母”的母亲,不仅教他读书做人,还送“远游冠”为他壮行。霞客也非常孝顺,母亲在世,每次出游都定期返回。母亲去世,他在家守孝三年后再出游。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中庸》),“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都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逻辑,强调道德修养的起点与终极境界的统一。
霞客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之旅一直和亲情友情相伴,三教九流皆有结交,真诚的友情让他温暖,比如赠他“火牌”的唐玉平、给他起“霞客”名的松江大儒陈继儒等。最令人难忘的,是比徐霞客小三岁的好友陈函辉,一直与霞客惺惺相惜,受病重的霞客所托,为他挥毫写下了1400余字的《徐霞客墓志铭》。在其他人的记述中,我们读到躺在病榻上的徐霞客,依然风趣幽默,也不乏遗憾地说:“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他还常常“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
曾重订《徐霞客游记》题跋的鲁迅先生,读游记时想变成一仙鹤与霞客同遨游,情不自禁写下“独鹤与飞”的遐思。而现实中,他就赠予过好友瞿秋白一句题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亲情友情的爱,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爱,对大同天下的爱,是一脉相承的。
徐霞客无疑也是一位体育达人,不论怎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那千百年一脉相承的爱,却是超越时空、年龄和民族的。正如我为北京冬奥会创作《我的青春不后悔》MV中,运动员们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时,最热血沸腾的是那一句自我激励:热爱才能披荆斩棘!信念一往无前永远不停息!
游于志:知行合一读行侠
徐霞客少年就有大志,欲问奇于名山大川,“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以身许山水”。
提起徐霞客,自然要提及同时代的董其昌和王阳明。
大书画家董其昌五入洞庭观察水纹,提炼出“烟云供养”的理念,特别是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深远。我在《王阳明的六堂人生课》一文中写过:王阳明与同时代隔壁宁海出游的徐霞客,对此有异曲同工的共识。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换成今天的话,立志,要确立理想和目标,更要确定信仰和信念。
这知行合一的六堂课,霞客先生用一生学习和践行了:立志而圣则圣矣;视人犹己,视国犹家;知行合一能担当;世间磨难,皆是砥砺;“事”上练就过硬本领;品德修为“致良知”。
我曾经先后陪伴几百名大学生校媒记者赴宁海,走古道,上梁皇山,去前童古镇,寻访徐霞客足迹,分享“静待花开”的成长感悟……他们的名字一一镌刻在宁海的“中国旅游日”纪念碑上。正是受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感召,他们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山河大地,次第开花,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其中,有两位校媒记者在10多年后的回忆令我印象深刻。一位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毕业后曾赴新疆阿勒泰地区支教。她说,今天依旧有很多年轻人前赴后继地赶来,甚至在那里为了教育驻守一生。在这个美丽旅游目的地火了的背后,有一群青春的身影。
还有一位女大学生说,“舍身为国”的仁人志士,与“以躯命游”的徐霞客紧紧相联,影响她终生。她在清华大学原创校园话剧《马兰花开》中,多次饰演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她说该剧讲述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丰功伟绩背后,是九次精算的不畏艰辛、永不放弃;是在原子弹爆炸试验失败后,自己义无反顾地冲进试验区寻找弹体,不怕核辐射,舍身为国。
我有幸与这一群寻访徐霞客足迹的大学生们一起,见证、感动、同行、成长。
游于艺:“画”出潇洒的人生
人生之旅如一张白纸,如何“画”出潇洒的人生,全靠自己,技艺是画风,心智是画魂,“游于艺”是在技艺中锤炼心性、在礼乐中安顿身心。
一生“穷游”的徐霞客,可以说传承了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君子观。既以儒家“格物致知”的执着丈量山河,又以道家的洒脱笑对“断粮”的绝境,终在静闻法师的生死托付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
孔子的“游于艺”不是闲逛,而是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化作行走中的生命教育课。孔子在陈绝粮,但道德品质坚定不移;困于匡地时,抚琴化解危机,践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音乐中参悟“尽善尽美”。
徐霞客从富阳新登(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徒步进入桐庐,写下了考察桐庐山水的游记,其科学、专业、精湛的技艺,对深入研究富春江、分水江历史、地理和人文内涵,做好“两江”沿线旅游资源规划,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早徐霞客几百年的北宋范仲淹,被贬不失喜乐心,不仅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留下脍炙人口的《萧洒桐庐郡十绝》。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当年在桐庐的“霞客岛”上,我流连忘返,一气呵成写下《“画城”桐庐的名与实》一文,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作为一份祝福和礼物献给桐庐,献给那些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往世圣贤。若范仲淹、徐霞客能看到今天桐庐翻天覆地的美好变化,定会欣然而笑吧!
“画”出潇洒的人生,从来都属于一代代“游于艺”的奋斗者。
不久前,一次对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负伤”卫星实施的“太空救援”圆满完成,实施者中有一群把“匠心”镌刻在太空征途的90后、00后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技能实践、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正涌现出一大批兼具韧性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无论是使用先进的量子计算、AI大模型,还是深耕传统艺术、非遗保护、博物馆文创、青年国潮品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年轻人丰富着“工匠精神”的内涵,拓展着科学、技术、文化与文明的边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鲜活注脚。他们是今天的“小匠”,更是明天的“大家”。培养一批茁壮成长的“小匠大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游于空:思想的尽头是无限
在我们言语道尽、静心安坐时,会与思想尽头的无限发生链接。
徐霞客一直在探索着未至之境,但在游记中也常常知“止”,要么整天枯坐着听雪滑落的声音,要么一边听着外面滂沱大雨一边拥炉煮茗“兀坐竟日”。性灵之游,空灵之游。
徐霞客从来没有说过只有自己这种出外行走,才是最能获得“道”的人生。
几千年前,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就认为,反者道之动,真正的智慧在人的内心深处,通过对内心的审视和对“道”的体悟才能获得。就像在喧嚣的世界中,人们需要静下心来,通过思考、静虑等方式,去寻找被外在现象所掩盖的真理,而不是盲目地在外面的世界中奔波寻找。
所以他在《道德经》中留下了一段影响深远的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东方有老子不出户而知天下,西方同样有康德一生不离小镇而影响了世界。这位每天雷打不动散步八圈的哲人写下:“有两样东西,愈是持久思考,愈使心灵充满敬畏: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这种“规律性行走”的智慧,与王阳明龙场悟道时“知行合一”的顿悟形成奇妙共振——前者用脚步丈量理性,后者以行走抵达本心。
“空”是一种舒适的松弛感,一种善于倾听的能力,一种休闲的幸福力。常怀空杯心态,方能真空妙有。
我在为离宁海不远的东钱湖定位“幸福水岸,湖泊休闲”时,就曾有种徐霞客“几不欲卧”“不觉欲仙”的欢喜。
东钱湖的空灵和静谧,很容易让人看着发呆。此地与范蠡和王安石的历史贡献密不可分。东钱湖古称“钱湖”,春秋时代政治上功成身退的范蠡,据传携西施隐居山水间,泛舟五湖,自号陶朱公,其间三度成为巨富,又三度散尽家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终成儒商鼻祖。
这位“商圣”的到来,为古老的鄞州大地埋下了经商之道的种子。无数人从东钱湖出发,走向世界经济的舞台,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宁波帮的传奇,也铸就了东钱湖东方财富之湖的神话。
而北宋时期的王安石,27岁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知水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解决了东钱湖泛滥的问题,修堤种林,使鄞县焕然一新。
一个城市若拥有自己的湖泊,无疑是幸运的,特别是在江南水乡,湖泊为城市增添了优雅风韵。东钱湖对于鄞州而言,如同西湖之于杭州、洱海之于大理、大明湖之于济南,它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情调,也好比中国最美的山水风景画,往往都是留白之处有天音、一江春水空自流。
游于美:没有生趣的人生不值一过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日常生活,生趣盎然。
徐霞客这一生艰辛的“君子游”,其实也是日常平安喜乐的生活写照。
徐霞客远游白岳(今称齐云山)时,正是公元1616年正月,冒雪蹑水不畏艰难,不仅尽享山色美景,更得以观赏“冰花玉树”。在桂林,一座座俊俏秀丽的山峰,霞客比作“出水青莲”,风景绮丽的阳朔在他眼中是“碧莲玉笋世界”。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在徐霞客眼里心中,动静皆相宜,比如妙用动词重构黄山云海运动中的场景: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徐霞客对平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时此地此境美学思想的感悟,对几百年后近现代大黄山脚下的两位君子知音,影响深远。
一位是徽州教育家陶行知,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哲学思想、“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实际上是将“君子游”从精英特权变为大众权利。
另一位是桐城美学家朱光潜,此身此时此地,“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到的快乐”。在《谈美》中,他写道:“慢慢走,欣赏啊”。他的致青年的12封信,也都用美学思想点燃青年梦想、希望和激情的火焰。
朱光潜又深受先祖朱熹的影响,这位一生曾多次游学楚中的北宋理学大家,认为“小学”教育重“教事”,在日常生活中寓教于乐;“大学”教育重“教理”,探索“事物之所以然”,得到更理性的内心欢喜。他的安贫乐道、廉政爱民、立家报国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代,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
朱光潜在桐城的家附近,就是著名的“六尺巷”,清代宰相张英一纸家书今犹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实千百年来,官风正民风淳,与“山河盛世、海晏河清”紧紧联结。
游于变:君子豹变转身处
徐霞客少年时代饱读诗书,但考场遇挫,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他毅然踏上出宁海游历之路,“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选择了一个在主动求变中寻求真理的坎坷人生。
徐霞客完全可以靠祖上家业过小康舒适的日子,却“穷游”一生,虽孤身出发却善于沟通交流、寻求各方帮助,甚至在民族地区也如鱼得水。当然,一路上也屡遭劫难,及时跳水、弃包袱逃开,遇背叛,大度包容,继续坚持到底,选择了变通的智慧。
《易经》中说:“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还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豹子一出生是丑陋弱小的,但随着不断奔跑,斑纹渐显华美,从不敢懈怠,既有隐伏草莽时的韬光养晦,又有显跃山涧时的锋芒毕露,喻示君子不拘外相和环境,而是通过自我革新实现生命境界跃升。
说过“君子不器”的孔子,从不以外表和表相取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来荀子更明确提出“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可以说,君子不管外在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内在的义利观和真善美,是重德轻色的人格修养。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创新和发展了孔子“仁礼乐”的幸福观,以“君子三乐”完善君子德行幸福观的实践路径。
徐霞客推翻《尚书·禹贡》等权威旧说,以实地考察革新地理认知,写下现场实记,以惊心动魄的文字,刷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幼豹褪去绒毛显现金纹。
比如徐霞客眼里的庐山:“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
请注意,这是古人第一次用俯视的叙事方式全景展现庐山。在先古名人游历庐山时所留下的诗篇中,往往是以一种仰视的视角来描绘庐山,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李白的“遥望瀑布挂前川”,还有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因都出自“君子游”的精神产品,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君子如豹,身处大自然的不确定性、变化性中,虽充满凶险,但能更快成长成熟起来。今天读《徐霞客游记》身临其境的语句,想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控制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一旦语言改变,思想也会随之改变。
徐霞客的“喜乐活,君子游”,何尝不是回到日常生活本身,回到一场好玩的游戏本身,回到青春上善好活法本身!而今天,旅游从观光、休闲向深度体验,再从“游”向“育”升级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大自然中玩着各种游戏长大的,今天的孩子则大多陷于手机游戏中,而失了大自然的野趣。
但人类向往大自然和交流的天性没有变,哪怕新冠疫情期间难以走出家门时,大家也从没放弃对出游的向往,以及对自由与表达的渴望。2022年5月19日,由中国青年报社推出的17个小时的大型直播——“青春云游记”,早晨7时开播,到晚上10点直播东钱湖畔一片蛙鸣,最终在深夜12点的武汉江汉关与黄鹤楼的夜景慢直播中缓缓落下帷幕。该年岁末,同事们忘我工作、连续12天“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可视化跨年联播,我也用冰水敷着滚烫的额头,以一个平凡人的用心创作,将一曲《生命的春天陪你去奔跑》唱给平凡人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游”天涯海角。
这些是中青报10多年三轮融合系统性变革的小小缩影,是君子豹变转身“温暖的BaoBao”小小奔跑。从经济适用型“融媒小厨”,到“融媒云厨”;从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到新一轮“人机协同智慧生态”改革。为迎接第15个“中国旅游日”,“坤哥六边形小组”原创AI音乐MV《青春读行看今潮|Reading BaoBao第1弹》中英文版上线,努力打开一个好玩的新世界,没几天,全网播放量、阅读量已破千万。
青年书店看人潮,青春小店舞浪涛;
南陈北李今犹在,四海相逢皆故交;
少年意气星河阔,伙伴同行踏歌谣;
君子豹变转身处,青春读行看今潮;
……
背包装满晨曦,随霞客行万里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更有机融合起来;将乡土中国的泥土芬芳、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气息、青春向上的激情空间,与正在媒介化的社会更有机融合起来。
费孝通先生当年讲到社会学中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是“有机团结”,乡土性礼俗社会;一是“机械团结”,城市性的法理社会。只有将这两个社会更加有机连接在一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和谐平衡美好的完整社会。
作家雨果说,青春是“生命的春天”。用青春定义“那一束暖春的光”照亮旅游,旅游也在定义眼中有光、脚踩泥土、浑身流汗、心中有爱、身体力行的青春。
游于创:做“长期主义”的耐心人才
徐霞客无疑是一名“长期主义”的耐心人才,行者无疆,“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其科学实证功夫、田野调查作风、批判质疑精神,使他能够不为《尚书·禹贡》中长江源头是“岷山导江”的论断所束缚,以躯命游、穷其奥秘而后止,欣喜完成《溯江纪源》,写下“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的新论。一生亲自入数百个洞穴探险,成为中国洞穴探索第一人,其中举火把深入人迹罕至的喀斯特洞穴,留下中国最早研究喀斯特地貌地理文献。
君子不恒其德——恒心乃成功之本。东西方事竟成的有志者,莫不如此。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可·波罗游历欧亚大陆等一个个壮举,都成为生动注脚和写照。这些探索人类集体认知边界的精神永不停息,真正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今天,《哪吒之魔童闹海》耗时5年制作,超4000人参与,特效镜头近2000个;《黑神话:悟空》开发周期超6年。宁海成功申办“中国旅游日”也花了10年左右时间。
202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在科创领域,总是充满了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但哪有什么横空出世的黑科技?有的只是勇闯“无人区”的信念、敢啃“硬骨头”的斗志、甘坐“冷板凳”的耐心。王兴兴十数年“手搓零件”的执着,开创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机器人技术。他的成功密码是将热爱转化为“三百个技术步骤”的深耕,印证“慢即是快”的辩证法。
游于育:想塑造英雄人物,先塑造自己
毛泽东曾说过:“我很想学徐霞客”——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身上就闪耀着霞客精神的光辉。无论是远游欧洲,把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引进来,还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开始伟大的长征路、踏上改革开放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无论是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还是抗日救亡的开国七君子,一代代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前赴后继,为家国情怀、人类大同,践行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君子诺言。
为纪念徐霞客350周年诞辰,1938年,西南联大曾组织了一支有300多人的“湘黔滇旅行团”,沿着当年徐霞客考察的西南路径,历时68天,跋涉1700多公里,抵达昆明,不但留下了大量珍贵考察日记,还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如历史学家任继愈、火箭专家屠守锷、化学家唐敖庆、物理学家洪朝生、地质学家宋叔和、计算机专家陈力为等,他们都是徐霞客精神的传承者。
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响,到敦煌壁画的飞天起舞;从当年的徐霞客,到各行各业优秀分子组成的“中国当代徐霞客”们,“君子游”始终是文明对话的桥梁。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家喻户晓、激励几代人的人生箴言,出自作家柳青的著作《创业史》。
1952年,中国青年报社编委柳青到陕西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其“未完”的小说《在旷野里》,2024年出版,被评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被视作时代的文学底稿。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徐霞客也是今天新闻人学习的榜样。如何学习徐霞客精神,倡导“喜乐活,君子游”,走好人生路,做好一个大写的、完整的人,做好一场从“游”到“育”的文明接力,我还是以前辈柳青的话作为回答吧: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5-16 05版) 作者 张坤(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