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一个细节引发关注:本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从前几年的“鼓励参选”到如今“设立专项”,既打破了院士增选的传统格局,更彰显了国家对民企科学家创新贡献的高度认可。
华为的5G技术,让中国在全球通信标准制定中赢得了重要话语权;大疆的无人机,重新定义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格局;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球……近年来,民营企业跑出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这些成绩,正是民企科学家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创新之花”。不过,由于学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原因,大量民企科技人才长期徘徊在学术荣誉体系的边缘。特别是代表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最高荣誉的两院院士,目前仍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的科研人员为主,来自民营企业的寥寥无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民企科技工作者亟需实现从“创新主体”向“科技创新主体”的战略转型,不但要进行技术创新,还要在科学研究上发挥更多更大作用。在创新实践中,一方面,应保持市场敏锐度,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变一直以来“重应用轻基础”的研发模式,以前瞻性眼光布局基础研究,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源头和理论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当选院士不仅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广大民企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在创新格局上,民企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具体科研工作中,则要立足企业创新优势,积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及相关学科发展。
展望未来,期待更多优秀民企科学家以“国之大者”的胸怀、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上一篇:一张电影票联动300多户商家
下一篇:“一枝花”的林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