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六安广播电视网
“皖地多佳茗,茶香飘四海。”五月的安徽,茶香四溢,远方的朋友寻香而至,境外的客商寻机而来。
5月16日至19日,以“中国徽茶,迎客天下”为主题的2025第十七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合肥举办。
本届茶博会将组织开展采购商专场、斗茶会、茶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案例分享会、徽茶文化市集、品牌推介会、消费帮扶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并打造首个“徽茶文化市集”,预计有来自省内外800余家茶叶及茶产业链企业、1200余家采购商现场参展、采购。
一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这句话或是中国历史上最先明确茶叶功效的记载。由此来看,华佗之言也是安徽茶事的最早记载。
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黄山毛峰核心产区 程兆/摄唐宋时期,舒州天柱茶、寿州黄芽被列为朝廷贡品,文人墨客“天柱香芽露香发”的吟诵,让皖茶声名远播。明清时期,徽商崛起,携祁门红茶、屯溪绿茶泛舟海上——祁红以“香高味醇”冠绝群芳,获欧洲贵族追捧为“下午茶灵魂”;屯绿以“眉毫显露”誉满全球,被赞为“绿色金子”。
古徽州的茶号、茶票、茶规构建起完整茶文化生态,茶船古道上的驼铃与桨声,将皖茶文化基因深植世界茶史脉络。
千年茶史中,瑞典“哥德堡号”商船是绕不开的传奇。这艘曾三度远航中国的商船,1745年沉没时载有300吨茶叶,其中安徽绿茶占比近半。历经海底沉寂,打捞上岸的碳化茶叶,印证着200多年前皖茶风靡欧洲的鼎盛图景。
“哥德堡号”打捞出的休宁松萝茶 王兰兰/摄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祁门红茶以“群芳最”之姿斩获金奖,成为中国茶的“名片”。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传统名茶到作为新式茶饮优质原料——黄大茶的新兴力量,安徽茶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老字号坚守古法工艺,新生代拥抱现代技术,见证皖茶从“老字号”到“新国潮”的蝶变。
二
2024年,安徽茶叶出口2.4亿美元,在中国内地绿茶出口额省区市排名中位列第2。今年1-3月,安徽出口茶叶1.8万吨,同比增长10.9%。其中黄山茶叶出口占全省八成以上,展现出徽茶在国际绿茶市场的影响力。
本届安徽茶博会展会总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设置乡村振兴、皖美徽茶、供销合作社、品牌茶企、茶文化和茶科技、云上茶博会、外贸优选及国际展区等七大展区,集中展示徽茶产业蓬勃发展成就、创新成果和文化魅力。
展会上,茶饮品牌以黄山毛峰为基底打造“徽茶拿铁”等爆款,茶企与博物院联名推出文化茶器,推动“茶香”与“墨韵”跨界破圈,让“喝安徽茶”成为新潮流。
在茶文化和茶科技展区,黄山“茶产业大脑”实时跳动着茶园数据,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为每片茶叶赋予从采摘到流通的“数字身份证”。安徽茶以科技赋能(拥有茶学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制度保障(出台首部茶叶保护条例)和生态理念(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定义品质新高度;通过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安徽茶正以品质赢得国际认可,加速走上世界茶桌。
在外贸优选及国际展区,徽茶以文化叙事创新备受瞩目:非遗制茶体验吸引多国游客,海外社交平台“皖茶寻源”话题引发关注,“茶与诗的对话”活动让茶香成为超越语言的“世界语”。同时,创新茶饮体验将茶摊变为文化沙龙,茶园文旅项目(如“茶田瑜伽”“茶山露营”)吸引海内外游客,让世界触摸中国传统文化温度。
孩子们在芜湖纸鸢香草庄园体验采茶 邢朝明/摄本届茶博会还将举办“RCEP茶产业合作论坛”“徽茶欧盟准入标准对接会”等专业活动,并通过云上茶博会及线下展会,开展直播销售、消费帮扶、采购商对接等活动,精准链接茶企、茶商、茶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
展望未来,皖茶香飘万里共潮生。
品牌跃升:从“区域名茶”到“世界品牌”。依托“一带一路”海外仓,在国际枢纽城市设立“徽茶体验中心”,以“国潮美学+科技品质”双轮驱动,推动皖茶从“中国特产”升级为“世界品牌”。
绿色发展:茶产业的可持续叙事。推广“茶—林—禽”立体生态模式,在大别山区、黄山周边建设有机茶示范基地,探索“茶叶碳票”机制,推动祁红、六安瓜片参与国际碳汇交易,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守护双赢。
文化共振:茶韵里的中国故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国际茶文化活动”,以茶道、茶器、茶食构建跨文化对话平台;邀请海外网红参与“皖茶寻源”之旅,用镜头记录采茶、制茶、品茶的东方美学,让皖茶成为解读中国的“味觉密码”。
“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乾坤。”从徽商古道的茶香氤氲,到“一带一路”的万船齐发,安徽茶叶始终以开放姿态对话世界。
祁门槠叶种航天育种茶籽破土发芽 樊成柱/摄当“哥德堡号”的沉茶香韵穿越时空,当安徽农业大学用现代科技“锁味”明前新香,当祁门槠叶种航天育种茶籽破土发芽,这片融合千年技艺与当代智慧的“东方树叶”,正以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展现着动人的国茶皖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