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邯郸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制定本法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一、民法典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权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这体现了民法典对平等价值的追求。
自愿原则:民法典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允许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这体现了民法典对自愿原则的坚持。
公平原则:民法典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这体现了民法典对公平原则的贯彻。
诚实信用原则:民法典强调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这体现了民法典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
二、民法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的制定旨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民法典的制定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民事立法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我国立法经验的系统梳理。
三、民法典具有继受性和普通性
继受性:我国民法为继受法,即从外国采用的法律。尽管我国具有悠久的法律传统,但民法传统相对萎缩,依附于刑法。民法典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法律传统中的民法元素。
普通性:民法典是一种普通型的法律,它在普通的事件处理中作为首要的法律依据。这体现了民法典的普通性和广泛适用性。 (市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