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机遇东方来】
近期,斯洛伐克政府宣布西部舒拉尼工业园区投资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投资,意味着该项目将享受战略投资法的支持政策,而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斯洛伐克首个电池超级工厂——国轩-伊诺巴特电池厂即将在此落户。该电池厂由国轩高科与斯洛伐克电池制造商伊诺巴特合资成立,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明年开始生产。该项目不仅标志着中斯新能源领域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将为斯洛伐克绿色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斯洛伐克绿色经济的里程碑
2024年11月,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率领高级别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双方一致认为,新能源合作是两国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中斯两国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菲佐特别强调,中国是一个值得合作的国家,中国的发展给斯洛伐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斯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在新能源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此次访问为中斯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该电池厂项目正是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访华期间,菲佐专程参观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国轩高科工厂,深入了解新能源电池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他表示:“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和清洁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舒拉尼电池厂项目将采用同样的高标准,确保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024年,斯洛伐克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电动汽车和高附加值技术领域。斯洛伐克投资与贸易发展局数据显示,斯洛伐克去年成功吸引28个投资项目,总价值达17亿欧元,同比增长38%。其中,11个项目来自电动汽车领域,创造了高达60%的新增产能,占投资额的90%,而舒拉尼电池厂项目正是其中的亮点。投资与贸易发展局局长罗伯特·西蒙契奇表示,舒拉尼电池厂项目成功落地,不仅带来了大量投资和就业机会,还助力斯洛伐克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斯洛伐克人均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他们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人均电池产量也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舒拉尼电池厂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欧元,将为当地创造1300多个就业岗位。斯洛伐克电动汽车协会主任帕特里克·克里赞斯基指出,电动汽车30%~40%的价值在于电池,如果这些电池不在斯洛伐克生产,那么很大一部分汽车附加值将流向其他国家。他预计,到2035年,斯洛伐克还需要两座这样的超级工厂来满足市场需求。
舒拉尼电池厂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创新平台。伊诺巴特首席执行官马里安·博切克表示:“电池厂的诞生蕴含着中斯合作理念的创新,未来,它将不仅是一个开展大规模生产的传统电池装配厂,更会成为一个专注知识产权和产业转型的智库。”目前,公司正计划在舒拉尼建设创新研发中心,确保最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工业实践,并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斯洛伐克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发展动能。
为了消除当地居民对电池厂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担忧,去年10月,双方还专门组织由专家、地方政府代表和当地居民组成近百人代表团赴华,实地参访国轩高科工厂。代表团观看电池生产全过程之后,舒拉尼市长马塞尔·菲拉加向媒体表示:“此次参观的目的是消除居民对电池建设项目的担忧。工厂的清洁程度和自动化水平非常高,我们对项目开展充满信心。”当地居民露西亚·兰格罗娃也说道:“我相信这个电池项目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并为我家乡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
斯洛伐克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萨科娃表示:“超级电池工厂不仅对斯洛伐克,而且对整个欧洲的汽车工业和电动汽车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去年10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给中欧新能源领域合作带来了挑战。斯洛伐克政府投下反对票。菲佐表示:“欧盟这项做法毫无意义,我们拒绝任何有关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想法。斯洛伐克愿意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桥梁,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与中国共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舒拉尼电池厂落地正是中斯共同应对欧盟关税政策的积极举措。通过实现电池生产本地化,不仅能推动斯洛伐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斯成为欧洲重要的电池生产中心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在欧盟内的产业地位,还可以为欧洲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助力欧洲绿色转型进程。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斯籍)近日访华,他表示,中国是欧盟的重要合作伙伴,愿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深化欧中经贸合作,赞同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
中斯新能源合作还进一步带动了中欧互联互通。中远海运集运中欧公司总经理丁健炜向记者表示:“斯洛伐克地处中欧地区腹地,交通地位十分重要。中斯两国在新能源、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为双方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斯中务实合作为欧中关系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国际政治对抗和孤立主义加剧背景下,这对人们理性正确看待欧中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斯洛伐克“分析、战略、选择”协会主席穆兰斯基指出,“20多年前,斯洛伐克成为欧盟成员国,目的之一正是通过深度参与全球开放经济合作保障欧洲的和平与发展。当下,欧中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继续做伙伴而非对手,这种精神将冲破冷战思维的藩篱,造福全人类。”
(本报布拉格5月15日电 本报驻布拉格记者 杨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