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坚守本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源泉。建议从理论研究、产业融合、科技赋能、传播体系等方面入手,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深化理论研究,构建传统文化现代阐释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力核心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中文化理论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条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表达,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可转化为建构国际关系的“东方智慧”。整合高校、社科院及民间研究机构资源,将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数字人文研究技术相结合,建设综合性“大文化数据库”,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推动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与应用推广,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国际论坛等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力。
推动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经济新生态
文化产业融合是传统文化活化的重要路径,需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优势,探索“文化+产业”融合模式。重点推进“非遗+产业”实践,鼓励企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深度合作,将剪纸、皮影戏、京剧等非遗技艺有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设计兼具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化产品。培育“文化+农业”特色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深度挖掘产品背后的民族故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文化+生态”联动发展方面,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构建精神家园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强化科技赋能,构建数字文化新范式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坚持科技赋能导向,运用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对中华精品文物、典籍进行数字化采集与转译,构建系统化数字档案,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等创新项目,通过场景化营造与互动体验设计,拉近大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创新传播体系,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
要善用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立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呈现与精准化传播,增强国际舆论话语主导权。立足海外受众关注需求,科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以故事化表达为突破口,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常态化开展大学生汉语知识竞赛、春节文化晚会、中国文化体验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增进海外人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者为中共承德市委党校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