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马萧林委员在河南博物院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工作经历的‘老文博人’,我将持续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围绕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建言献策,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
我国现有145处大遗址,建成开放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安、洛阳、郑州、曲阜、荆州、成都6个大遗址集中分布片区。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在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开放利用、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更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其中以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中的土地与经费问题最为突出。
我深入全国多地考古遗址公园调研,前往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座谈,倾听意见建议。调研中,我详细整理记录一些专家学者反映的地方国有建设土地指标紧张、土地审批程序复杂、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等问题,并在后续工作中组织学术研讨交流,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酝酿打磨,我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推动建立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集中地区协调补偿机制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制约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土地问题开展系统调研,推动城乡建设规划与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衔接融合,理顺大遗址保护与土地利用方面的矛盾。同时,探索大遗址集中分布地区补偿政策,研究制定文物工作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探索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我很快收到了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提案答复函。国家文物局就大遗址保护补偿政策进行了细致解读,表示将联合出台优化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机制相关政策,指导各地用好用足文物、土地政策,满足遗址保护展示需求。
同时,全国政协专门寄发了提案办复证书,既是对委员履职的见证与肯定,也激励我们更加勤勉履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发展良策。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明确了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统筹文物保护与农业农村发展、强化用地保障等四方面任务。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更在于其启迪后人、服务当下的现实意义。怎样让观众理解考古成果?如何让考古成果活化、简化,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工作经历的“老文博人”,我将持续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围绕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建言献策,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人民政协报记者 靳燕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