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社会、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不少综合性大学新增了医学类相关专业,同时不少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数量持续增加,叠加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这些都给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进一步的压力,提升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变得尤为迫切。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三甲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区的岗位竞争异常激烈,而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偏远地区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客观因素,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培养边缘化。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相对较少,尤其在一些理工科强势的院校,医学专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研投入不足,一些大型的实验设备短缺或更新较慢,部分实验还需要借助医学专科类学校。医学生的培养还存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培养脱节问题,基础医学知识比较扎实,但依然存在理论课程体系滞后、实验单一等问题,而临床实践则需要依托附属医院,附属医院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学生就业能力储备不足。医学类专业壁垒高,部分学生就业思路较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行业。随着医院招聘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大部分三甲医院都需要博士学历,考研已然成为本科学生首选,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比例明显偏少。
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优化学科布局,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综合性大学有很多其他学科优势,这是传统医学类专科学校没有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综合性大学中,医工、医理、医文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近两年,不少“双一流”院校抓住新医科发展机遇,着力推进“医学部”的建立,整合学科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持续发力,开设“医学+”双学位课程,推进“人工智能”选修课程,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同时,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生数量较少,更易推进小班化、精英化教育,随着近年来PBL-CBL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建立实践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借助综合性大学资源,开展基础医学和交叉学科实践项目,尤其是一些仿真项目。针对学生就业聚焦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现状,将建立社区实习实践基地和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相结合,让学生更加了解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现状,结合自身情况,拓宽就业面。利用学校第二课堂,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期间提升就业竞争力非常关键。目前,综合性大学基本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对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等进行指导。但依然面临着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紧缺、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而由于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的边缘化,针对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就更加缺乏。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背景的就业指导队伍,将负责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也纳入进来,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分享教学和管理中的经验,为就业指导教师设立独立的职称评定标准,包括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实践成果、学生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使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加清晰,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更好指导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唤醒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力的意识。由职业生涯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通过学生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主动觉察到及早做好规划、提升就业力的重要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医学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建立由思政老师承担就业相关课程的体系,能更加贴合学生专业,提供更具针对性指导。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简历指导、面试指导以及例如公职训练一样的具体培训项目,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通过职业规划大赛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的能力,并通过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提早规划布局大学生涯。
综合性大学医学类专业学生培养保障机制
建立就业一把手工程,院长书记直接对就业工作负责,从而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从课程布局上,了解市场需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时更新学生培养方案,增加以案例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统筹学校各项资源,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利用访企拓岗、供需对接等具体项目,提早布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医学类专业学生到基层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通过及早规划,专业培训,有针对的练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培养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相结合,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