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大职工群众对工会维权服务需求和期待的增多,各级工会更要践行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通过工会干部“蹲点”、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找准职工利益的急需项、突出点,立足本地实际、聚合资源,用心用情做好维权服务工作。
据5月12日《工人日报》报道,山东莱州工会将“工”字号元素融入党群服务中心,在“党建+”共享职工之家建设过程中,把社区工作与工会工作有机结合,依托社区阵地优势,将工会服务“植入”其中,设立工会驿站、职工书屋、职工书画室、文化大讲堂、法律援助室、心理咨询室等12个社区工会功能室,让服务触达职工“家门口”,不断增强职工的幸福指数。
一到寒暑假就犯愁孩子看管问题、渴望能有歇脚喝水吃饭的地方、有创业意愿但压力很大……一个个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汇集到工会;在小区设置子女托管班安排专业老师辅导、结合重要节点开展红色教育和劳模宣讲、在共享职工之家中设立创业基地纾解经济压力……一项项工会贴心服务送到职工身边。不难看出,社区工会依托共享职工之家这个“有形”阵地,链接起服务职工的“无形”桥梁,为职工提供各种可触可达、可感可及的服务,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因此不断提升,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好局面。
近年来,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稳职工立场,锲而不舍探索为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路径和方式。比如,广东广州市总工会构建“订单培养+数字赋能+工会服务+驿站升级”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工会帮就业”举措,实现了人才培育体系日趋完善、智慧就业服务提质增效、工会服务网络持续拓展,高效破解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供需错配难题;重庆永川区总工会通过一门受理、双向调解、三方审理、多方联动,首创“工会主导·多方协同”工作法,一站式维护职工权益,缩短了维权时间,节省了维权成本,实现了劳动争议风险闭环……这些做法为各地工会履行维权服务职责提供了参考和范本。
为了给广大职工提供更贴近更务实的维权服务,各级工会不断创新实践、担当作为——加大力度推动集体协商和“新职伤”扩面,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通过打造“零工客栈”、工会维权服务团入驻职业介绍场所等举措,近距离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权益维护等服务;加强源头参与,在推动完善立法的同时,强化劳动用工“法治体检”、“一函两书”劳动法律监督等,遏制违法行为,提示用人单位谨慎行使用工自主权,等等。
在为职工提供维权服务过程中,各级工会不仅用好、用足工会资源,而且推动相关方面构建联动机制,通过整合、聚合资源,提升维权服务的质效。比如,在维权方面,通过拓展“工会+”机制,逐步完善“工会+人社+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多元化解劳动纠纷机制,推动工会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法律服务机构形成合力,“一站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在服务方面,拓展“职工之家”APP运用、推动工人文化宫“宫宫”联动,提升工会服务阵地效能的同时,在地方党政服务中心中嵌入“工”元素,聚合服务资源,延长服务链条。
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职工的“娘家人”、贴心人。为职工提供更贴近务实的维权服务,各级工会职责在肩,使命在身。随着广大职工群众对工会维权服务需求和期待的增多,各级工会更要践行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通过工会干部“蹲点”、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找准职工利益的急需项、突出点,立足本地实际、聚合资源,用心用情做好维权服务工作。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更多创新创造热情与潜能。这不仅仅关乎职工权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上一篇:内蒙古首个节水产业联盟在乌海成立
下一篇:把“大学习”的课堂搬到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