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杨晓烁
新时代,为了应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高等教育亟需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教育数字化作为重要突破口走进大众视野。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以教育数字化为引领,提升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育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强化数字化课程设计
提升思政小课堂教学能力
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新时代思政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后,首先明晰思政课教学总目标,而后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将知识解构为可量化的“原子化知识点”,同时构建思政知识体系可视化模型,结合AI算法技术动态展示理论脉络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打造“大思政”格局;利用AI算法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以及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此为依据绘制学生需求画像,便于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整合数字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设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库,涵盖各类经典文献、理论微课等思政案例数据,同时利用3D建模技术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精选优质影视资源,同时在AI智能讲解技术支撑下,匹配相应的文字讲解。将不同类型的资源分模块归纳收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方便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一键调用,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结合数字化技术设计教学活动。课前引导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并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进行数据诊断,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推送相关的预习路径和预习测试给学生,完成之后,平台会针对学生的表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教师结合报告上的数据调整课堂重点;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依托数字化平台和技术,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通过项目式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上的互动研讨与协作学习,还可以利用VR、AR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课后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内化效果、实践能力等多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成效形成科学、全面、立体的评价,为教师更好地调整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探索数字化实践路径
提升社会大课堂教学能力
创新数字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教育数字化为引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不仅仅在思政小课堂上,还应拓宽思政教育的阵地,在社会大课堂上有所展现。首先,学校应当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建数字化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教师创新数字化实践教学提供场地支持。思政课教师可以进行模拟仿真实验、虚拟场景体验、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此外,思政教师可结合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目标及学生多样化需求,依托数字化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自主设计相关的数字化实践项目,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策划、开展、结项全部工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纠错、改进,实现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强化数字化实践教学反馈与评价。数字化技术赋能实践教学反馈与评价,是检验思政实践教学实效的科学手段。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对学生形成覆盖实践课堂全流程的实时监测和追踪记录,通过各项数据的精准反馈,能够有效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把控实践课堂的整体进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确保思政实践课堂的效果。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针对实践教学的课堂实效展开问卷调查,收集来自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多方主体对于实践教学课堂实效的主观评价以及改进建议,从学生视角和第三方视角出发,反思自身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调整,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推进数字化科研融合
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育人能力
培养思政课教师数字化科研意识与能力。通过多维渗透、价值引领的方式强化思政课教师数字化科研意识。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参观智慧教育展厅、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科研场所,完成场景化培训任务,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感受数字技术赋能科研的魅力所在,还可以围绕教学数字化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内容开展专题研讨会,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思政课教师思考数字化科研的必要性,以此来完成认知重塑,从根本上养成数字化科研意识;通过技术赋能、实践导向的方式构建阶梯式能力培养体系。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涵盖由基础层到进阶层再到高级层的分层分类培训服务。例如,对于初学者,主要涉及工具入门,邀请专业人士就数字化科研需用到的基础工具的操作流程进行培训;掌握技术工具使用法则之后,开展实战训练,培养教师在实际科研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最后,复杂技术的整合应用,培养思政课教师对于协同科研工具、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在数据确权、成果共享中的应用能力。经过系统全面地培训和练习,切实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化科研能力。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做到研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数字化科研成果中的数据报告、可视化图表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丰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设置思政科研助理岗位,邀请学生参与到数字化科研工作中,负责数据采集、案例标注等工作,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科研能力。
(作者单位:福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